第二章从孔子教育思想看古代素质教育的萌芽(二)第(1/1)页
二、孔子将《六经》作为基本教材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被打破。“六艺”之教偏重于技艺,军事训练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当时教学的客观需要。所以,孔子改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作为讲授的基本教材。
由于“六书”较“六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适应了新兴的“士”阶层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六书”是中国第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教科书,在战国时就被尊称为“经”,所以“六书”又称为六经。
《诗》:即流传到现在的《诗经》,是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诗》分风(民歌,地方音乐)、雅(宫廷音乐)和颂(周天子和诸侯宗庙之乐)三部分。孔子曾用三个字概括《诗》的宗旨:“思无邪”。孔子还从政治,外交,修养,艺术诸方面论述过《诗》的教育功能。
《书》:又称《尚书》是“上古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教材。孔子编辑和教授《书》的宗旨主要是弘扬文武之政,讲解立政之本和历史上的政治经验教训。
《礼》:即流传到现在的《礼经》,又称《仪礼》或《士礼》。《礼》为孔子亲自编订的,共17篇,是讲授礼仪修养教科书。孔子对礼教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乐》:相传是孔子所编的关于音乐的书,故而又称《乐经》,但早已亡俟,尽管关于是否曾有《乐经》一书,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孔子对于乐的重视却是无疑的,他年轻时担任过吹鼓手,后又专门向师襄子学过音乐,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都非常的精通,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能振奋人的精神,礼能约束人的行为,乐则可完善人的德性。“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有很高的礼和乐的鉴赏能力的,因此,《乐》是孔子实施美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乐教是孔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即流传到现在的《易经》,又称《周易》。《易》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但经过商周之际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在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已有卜筮进入“究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易》是当时孔子的哲学教科书。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襄公十四年鲁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春秋》视为当代史或时事政治的教材。
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美,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的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难,而不至乱作评论;《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于奢侈无度;《易》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词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