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象牙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启成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但在对成语的理解上,他却又不出意外地出了偏差。

    !真!题再现:请从下面的四组成语中选出完全是褒义的一组,

    A, 抱残守缺,闭门造车,不容置喙;

    B, 邯郸学步,隔靴搔痒,一蹴而就;

    C, 想入非非,跃跃欲试,火中取栗;

    D, 高瞻远瞩,从长计议,泰然自若。

    刘意思索半天,还是觉得选Cat更合适些。可毫无疑问,大家于大庭广众之下,公认的答案都是,Dog。

    再譬如阅读鉴赏题:现代文与古诗词。

    由于这篇名为《但愿是废话》的社科性杂文与刘意数年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因而他在阅读时可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窃喜自己与这位名为“潇雨”的作者真乃“心有灵溪一脉流”,恨不能穿越时空紧握住他的手引为“淡水之交”。其中数条对中国教育现状的露骨剖析更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Ⅰ,搁置争议、按步就班。谈论任何问题之先,首要确信,己方的所谓问题真可以被对方当作问题。否则,一切不过是台上小丑的可悲独角戏,徒赚得台下看客因尴尬而所以发出的喝彩。而隐在台后的大丑们依旧语重心长,同时冷笑着操控一切。

    Ⅱ,本末倒置、先果后因。学生学来学去,要么学到自己不知为何而学从而产生厌学;要么学得满腹机心以至功利整个人生。喜好兴趣等因素向来不值一提,提多了反惹原来也曾这么提而后又终于忘却的人的嗤笑。

    Ⅲ,万般下品、唯论分高。任由全面发展的口号喊得再响、唱得再亮,比来比去,最终还是得以成绩论英雄。抓住了中国学生的应试成绩,也就同时捏紧了他们的心;他们于是小心翼翼、舒展不得。但当别人竭诚反对时,却又转而拼死维护。

    Ⅳ,形式主义、遍被学林。但凡稍解中国教育,便知:耳听为虚,眼见也是虚。惟有切身体验,方可笑味一二。名与实割裂如二舟并行,而脚踏两船举重若轻者比比皆是。始于无奈,终成能耐。

    Ⅴ,死板教条、缺乏活力。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已是常态,不堪一提;即便所谓交流互动也不过用热锅炖死鱼,所以任它火力怎样威猛、作料如何丰富,一样只令人反胃。要紧的却是鱼的死活。

    Ⅵ,丧失主见、人云亦云。由于一旦有另类想法便要被视为哗众取宠、目无尊长,继而被轰出课堂乃至校园,失去正当受教的机会,所以为保险起见,大多数学生便都以观点与“正确答案”一致为幸甚至以为荣;同时自然冷嘲热讽不类己之人。

    Ⅶ,说而不行、行而不久。谈论任何问题之后,还要确信,己方的所谓问题真可以被自己当作问题。否则,一切不过是台上小丑的可笑独角戏,徒赚得台下看客因无聊而所以发出的喝彩。而隐在问题背后的制度依旧固若磐石,同时冷笑着操控一切。

    ……

    虽寥寥数条,亦可见一斑。

    可在对古诗的鉴赏上,刘意却又一如既往的想得“超前”了。

    ~唐~诗重温: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小诗体现了老翁当时怎样的心境?请就此展开合理的联想。

    刘意于是心动神驰、有感而发:这很可能是这位高朋满座却分外寂寞、言谈无忌又时常沉默的老翁思念自己离去的爱人不得,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于,他还是在一个白雪飘飘、冷风朔朔的清晨,一人一笠一钓钩,一篙一橹一渔舟,漂到那鸟痕难觅、人迹罕至的荒唐江中,想通过垂钓这种行为艺术来祭奠自己冰封的爱恋。同时,又由于他内心始终灼热如炭火,所以无论周围环境怎样冰冷寂寥,他仍旧对那遥不可及的丢失的爱充满春暖花开般的期待。但他也只得等待,孤零零地等待,等待直直的鱼钩下也能钓上鱼,等待在这片茫茫的净白世界里也能生出所谓绿洲。

    现实不是童话,毁灭予以诠释。回归到此题本身,正确答案也是要结合柳氏境况、知人论诗,而不是结合刘某情况、推人及己——刘意大约也知道该那样答才能算正确。但他不知为何,终于还是按着自己的方式这样答了。

    众生周知,语文的核心是作文,但作文的主旨不是做人,而是会做人。懂得此中玄妙者懂得中国教育大半。以诚实自诩的刘意虽极力想“只手写我全心”,但受这潜规则的无形制约,也大约只能略尽一二。今年的作文题是:《放飞白鸽》。显然,这是个象征意味颇浓厚的命题。

    刘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梦想。可在想到的瞬间他不禁冷汗直冒;因为他不免惊恐地发觉,经过这十几年的中国式教育,身为高三学生的自己,梦想已变得极端局限:上一所让周围人都称羡、让自己也满意的大学。这使他倍感悲哀而又不得不继续这样悲哀下去。但他终心有不甘。于是,在构思的牵引下,他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乃是成为一位大人物。不管是大科学家还是大艺术家,总之,要旨是在大:万中无一、万人敬仰;奋不顾身、追逐所想;成就自我、产生影响。只是,这些幻想似的梦想,已经随着年月,化作白鸽,裹着时代的热风,清冷的飞走了;而对此还眷眷不舍着的,却是现今如蝼蚁般苟活着的自己。

    进而,刘意又将这物象推而广之、内而化之,他想到一切原始美好的品质譬如纯真、善良、友爱;诚实、率性、洒脱;热情、活力、灵动;好奇、想象、质疑等,其实也都像这手中的白鸽,终将在某刻要翱翔于蓝天、离我们远去。痛惜哀伤、忿恨咒骂、麻木缄默或许都不是纪念它们的最佳方式,因为这都在映衬着失去的无可避免。相反,如若我们内心笃定、信念依旧,敢不随波逐流、丧失自我,那么,这辨方向、明事理的白鸽也未必不会重新飞回到我们的掌心,并在其间逗留徘徊。诚然,此时的拥有已不能像年少时那般持续,但由于我们经历过残酷现实的打击磨砺,便反而更懂得珍惜呵护这来自记忆深处的白鸽。这种你情我愿、随意自在的拥有,或许也才是真正的拥有。

    最后,刘意思维一转,将那先前的被迫放手理解为主动为之。他似乎觉得仅仅是守住自己珍视的追求或品质并不完全,有时我们还该积极地向外传递着些什么。虽然这“外”从来大而凶险、深不可测,这“传递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