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跟兰馨说起事情始末的时候,不过轻描淡写的说了几句“完颜皓祯身患恶疾,不是良配”之类的话,兰馨当然也是满面感激的称颂几声“皇阿玛圣明”、“兰儿铭感五内”之类的场面话,其实两人都心照不宣,虽说那拉家还没把消息传进来,不过看来这事做得比她们原计划的还要更顺利一些。
那拉家的举动虽然有些多此一举,不过既未节外生枝,又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何况那拉家愿意冒那么大风险,不过是看在皇后的面上帮了她一把,兰馨也不好说什么。倒是那意外的收获令皇后暗地里乐了好几天——皇后在魏氏那里吃的亏太多了,可自从兰馨病愈后却是屡挫她的锐气,不免有些得意——虽然在兰馨的劝诫下稍稍收敛,不过却挡不住她的好心情,人一开朗,更增了几分艳色,七分颜色也变得十足了,何况皇后本身风韵十足,倒让皇帝乱惊艳了一把,天天有事没事往坤宁宫凑合。
只是皇后现在也学精了,有了前面的经验总结,又让那拉夫人秘密找了些“能人”请教后将心得写成小条带进来,不管皇帝怎么粘乎,该矜持的时候矜持,该贤慧的时候贤慧,该“忠言逆耳”的时候照样“忠言逆耳”,当然,该柔情似水的时候也不含糊,愣是让皇帝看得到吃不着,皇帝十次之中能得手一两次已是难得,倒常把皇帝气得拂袖而去,可没过多久又忍不住犯溅的蹭回坤宁宫,把皇帝吊得愈加心痒难耐,生生的把一众年轻貌美的妃子给比了下去。可谁让皇后与皇帝是名正言顺的夫妻阿?妃嫔们再有意见也不敢在表露在脸上,太后心里再嗝应,可帝后和谐是国家之幸阿,何况皇后也没像魏氏那个狐媚子一样霸着皇帝,皇帝临幸别的妃子时间可比宿在坤宁宫的时候多太多了,太后倒也不好讲什么。
就这样,宫中一时竟达到了空前的和谐状态。
相比皇后的春风得意,令嫔却是失张失智,昏招频出。
话说挹翠亭一事的处理结果,不但让令嫔颜面尽失,还折损了安在五阿哥身边的两枚棋子,若不是皇后也因此大失面子,她几要以为此事就是皇后一手安排策划的了。
那福家是她在宫外最大助力,许多她不便出面的事情,例如拉拢官员制造舆论等等都是福伦鞍前马后的在替她效劳。虽然气恨尔康尔泰的不争气与不识时务,但因着皇帝的几句斥责的话让福家兄弟几乎前程尽断,福夫人三天两头的进宫找她哭诉请她帮忙,她虽心烦,却也只能再三保证会向皇帝求情,方将福夫人安抚下来。
只是她受禁在延禧宫里,消息不如以前灵通,又加上福夫人为达目的,隐瞒了许多尔康的妄言(话说福夫人还真不认为自己的儿子,特别是福尔康哪里有错),导致了她错误的以为:事情虽然闹得有点大,不过皇帝之所以会那么严厉,都是因为完颜皓祯另有所爱(这是皓祯与福尔康把酒夜谈时告诉他的,然后福尔康又告诉了福夫人,福夫人自行理解后又告诉了令嫔),兰格格受不得刺激病倒,皇帝为了安抚皇后迁怒于福家兄弟。
既只是迁怒,那便好办了。从随后皇帝对皓祯的处置得到侧面印证的令嫔,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她自认了解皇帝的心思,对皇帝一向怜香惜玉偏心弱者的性子还是拿捏得比较好的,便拿出了她玩得炉火纯青的扮娇弱的老一套。并且为了得到皇帝的重视,她要利用的便是皇帝目前最注重的,也是她自己最大的依靠做为借口:动了胎气。
于是乎,令嫔娘娘因为福家兄弟的事情惶恐不安以致动了胎气一事便通过曲曲折折的通道传到了皇帝的耳中。要说皇帝对令嫔其实还是很喜欢的,再说她还怀着一个小阿哥(皇帝尤其注重),何况皇帝到了延禧宫的时候,令嫔顶着副弱不禁风,人比黄花瘦的模样,还强挣着起床替福家兄弟请罪:
“臣妾有罪,未能约束好家人,冲撞了皇后,丢了皇上的脸面,臣妾真是罪该万死……”
“尔康尔泰禀性纯善,年少不韵世事,受不得他人挑拨,铸成大错,也是臣妾未善加教管之责。”
“他二人皆有八斗之才,尔康更是才气过人,一向是五阿哥的左膀右臂,若因此事断了前程事小,若是让五阿哥失了肱股之才,臣妾真是万死无颜面君……”
声声句句,犹如杜鹃啼血,哀婉缠绵,令皇帝的怜惜心大起。虽说后面的话越听越觉得不是味道,也大不以为然,不过一想到令嫔小门小户出身,又深居宫中,没有多少见识,倒也释然。又观她面带惶恐之色,只怕是思虑过重才引得动了胎气,皇帝便又心软几分:唉,处置那两个该死的奴才事小,只是未曾考虑到令嫔现在身怀六甲,又向来谨小慎微,只怕受了惊吓,免不了胡思乱想。
如此一来,皇帝对令嫔的态度便又软和几分,口气也越发温煦。甚至为了安抚令嫔,皇帝又将前面压下去的七格格的封号问题又提了起来——七格格赐封号“和静”,暂不定品级。
且不说宫中的气氛变得谲诡,和敬又是如何的气愤,几次到皇后面前哭诉,皇后如何的按兵不动,太后的态度如何的耐人寻味。单说那令嫔,因为皇帝这一举措,底气大增,自觉猜透皇帝心思,便屡屡找借口将皇帝从他处请来,作了十足的低下姿态。
皇帝有时从皇后那里受了气,便到延禧宫坐上一坐,感受一下令嫔的小意温柔,满足一下他的大男子气概,偶尔言语中也透露出几分气性。令嫔察觉帝后又有失和倾向,暗喜在心,对皇帝越发的恭敬奉承,又时常不动声色的挑拨一下。刚开始时皇帝也无所觉,可令嫔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拨倒也罢,偏偏还总爱明里暗里的为福家兄弟甚至完颜皓祯讲好话,这次数一多,便让皇帝察觉出不对来了。
福家兄弟有无才气暂且不论,单就福尔康在挹翠亭说的话便足以定个目无君父的罪名,何况那硕亲王父子居心叵测,其罪当诛。怎的到了令嫔的口中倒都成了受人陷害的冤枉之人了?那几人的罪名都是皇帝自己定的,令嫔这样讲不是说他冤枉好人了?
这样一想,皇帝口中便带出几分不悦来:“如此说来,倒是朕冤枉了他们不成?”
令嫔最是灵巧,若是以前听得皇帝口风不对,便早早转了话题。可这次不知是因为前面失利太多急于求成或是贪心不足得意忘形,居然答道:“臣妾不敢。皇上日理万机,哪里能事事顾及?臣妾只恐有人借此蒙避圣听,令皇上圣明受损。”
“别人臣妾是不知道,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