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天山山脉南脉北麓的吉尔吉斯斯坦东部,自东向西横穿石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塔什干地区)流入费尔干纳盆地后与卡拉河汇合后始称锡尔河。
两河回合后,向西北流经后世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广大地区,沿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东北缘穿行不断地蒸发消耗后,最后经由图兰低地进入咸海地区的支流。
同时也在葱岭高原群山之外的荒野上,沿途不断弯弯曲曲的冲击出大片流域沼泽,这些沿途水草丰茂,鸟兽蕃息的地方,则成为传统葛逻禄、突骑施部众乃至更早的西突厥汗国,生聚繁衍的源起之地。
这里也是大唐划分入藩和绝域,内藩和外贡的传统地理分界线,也是古代汉兵所能抵达的最远地理界线。
而这个渡口所在的对岸,在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的古战场,来自西方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在这里击败了塞西亚王国的弓骑兵,打开了通往南亚的通道,而完成对印度河北岸地区的征服大业。
我在这里停留了两天,筹备渡河的物资,品尝了几顿据说是药杀水才出产的鱼鲜,收集了十几件据说快眼上溯到亚历山大东征时代武器的文物之后,等到了另一只前来汇合的的部队。
原定巡阅宣抚诸藩的计划已经改变,宁元国境内的安西军也被抽调出精兵强将,编成一部划入我的麾下听效,
随行统领这些安西兵的,则是前葱岭守捉杜廊,虽然没有明确证据指向领军在外的他,也参与了宁远内乱中的密谋,但是大都护郭析在他的谢区内,被犯上作乱的阴谋分子所裹挟,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难辞其咎的责任。
虽然由我牵头,郭析联名共署的进奏,对此事还是做了淡化处理,所谓“绝大大多数军民官吏都是好的,众多臣藩之属也总是心向天朝,一小撮境外敌对分子掀起的骚乱,指日克平云云”的官样话充斥于表。
但安西都护府内部惊变的余波还在持续,作为郭析带过来的亲信,原疏勒镇守使,安西节度副使李元忠,由于难脱失察之责,以夺俸三年,减爵及出身三等,调往碎叶镇成立经北行营以观后效。
另一位佐理事务的疏勒镇守副使张弨在失败后自杀,为这次谋乱身份最高的参与者,划上一个休止符;疏勒事务由来自北庭都护府的西州镇守使尔朱郭转任。
疏勒王、大都督裴冷,以染病告老退养,让位于名不见经传的次子裴兴,前王世子裴冷则被安排入藩朝中宿卫天子;藩落大使陈奉朝,因藩务不力,至多怨变,亦同行还国归养。
因此外派领兵跟随我前往河中,也有将功补过兼留待查看的意味,不过他年纪不过三十过半,却已经算是的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宿将了,与随行我左右的杜佑算是同宗远族之亲,也是参加过但罗斯远征,而得归还的少数军将之一。
而在安西这片土地上处于形式和战备的需要,作为唐人军户的后裔,实际的服役时间要比国内早的多。而安西又是长期接敌的四战之地,大小冲突战事,从来就没有真正平息过。因此在每每生死存亡的威胁下,几乎没有虚浮者滥竽充数的机会,那是要那自己和同袍的性命作为代价的,因而每一位从底层一步步打拼磨练上来的军将,都是不简单的人物。
杜廊是从军屯下辅助役的少年团结兵开始,一直做到负责疏勒镇两大要冲之一的葱岭守捉,也长期担负着前线备敌的职责,更直接参与出兵援助宁远的渴塞城保卫战,也算是久经战阵了。
如果不是在他的辖区出了这个大乱子,这快眼说是一份相当完美的大唐边军将帅的履历。要知道葱岭守捉使的防区,乃是史上山中之国渴盘陀的故地,扼东控西之高岭要冲,常驻正军五六千人,在兵员有限需要大量借助地方团练和戍户来补充的安西都护府来说,几乎比得上一个不满编的大军。
再往上辍升,就是独领一镇的防御使,或是实权的镇守副使才可以安置的,而安西各镇镇守使,同时也是安西节度副大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节制军政全权的。
他这次带来了整整九千名安西军,虽然北方用兵且急,但是郭析重整后的都护府,还是给我凑出接近一个整编军的人吗来。
其中包括了都护府数十万军民挑选出来,最精锐的直属五只新制整编营中,一只以车代步的重装步营,一只驮马的山地营,其他将士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土生的唐人后裔,或是境内已经服役数代的老城傍子弟。虽然不敢说与变乱毫无牵连,但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来说,却是没有妥协或投靠的可能性。
按照兵马一过万就要分作五军的传统制度,我的扈卫加上疏勒地方扩充来的将士、夫役,构成本部和后卫,左右军是来自安西境内的城傍和藩落骑兵,前军则是由四千名安西骑兵组成。
三万武装到牙齿,具装齐备携带数月粮草的大军,足以在河中地区横行无忌,对应的多数情况了。
作为重要的渡口,有完善的堡寨和畔水而居的村落,居住在河州上的当地居民,主要通过渔获和渡船来谋求生计的。
早年为了方便通行,已经事先用锁链捆绑住大木排和皮筏,搭造成数条横贯两岸的浮桥,足以提供两名牵着马的骑兵并肩通过,但作为军用的大车,就要适当的减重之后才能通行。
将较大的车具行装拆装分流,安排前卫、探哨、游骑的次序,三万多大军渡河,是一件很壮观和繁琐的事情,因此颇为耽搁了些时间,
度过了河流后,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还是属于拔汗那境内,却是充满了另一种异域的风情,早在开元年间,宁远国前身的东拔汗那国,在国朝的支持下吞并以河为界的西拔汗那,统一锡尔河中游的费尔干纳谷地大部地区之前,西拔汗那王长期都是侍奉着更西端的波斯人,以及后来的大食人为宗藩的。
因此留下的异域痕迹,又远比一水之隔的东拔汗那故土更加明显的多,为数众多荒废的拜火祠和景教教堂,从佛教寺庙原址上改建又被捣毁焚烧的清真寺,无不是在昭示着这片土地前后宗教纷争和矛盾的激烈。
零星还能看见几座,明显是新近才翻新重建的,充满天竺犍陀罗风格的佛教寺院,也觉得格外亲切的多,由于当地的僧人和信徒,在残酷的宗教镇压下亡秩殆尽,因此现今主持经营这些寺院的,几乎都是东方来的僧人,他们全部是在安西都护府中挂号过法碟的差遣僧。
由于河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