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操控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推荐产品拉赞助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81年9月13日晚上22:55,刚刚在白天完成了与中国代表团关于一批火炮坦克外加子弹生产线及一位私人代表所推荐的一款轻型战斗机等大定单的萨达姆总统仍精神焕发在一处巴格达市郊的秘密别墅中接见那个引起他很大兴趣的中国私人军火商王博尼!他有种感觉对方一定能拿出令他感兴趣的东西!     对方倒也没让他失望!随身皮箱内掏出了三个制造精巧的模型和大量精细图纸很快就沟起了他的兴趣:     王博尼首先拿出适一架类似于美国最新向以色列提供的下进气道式轻型战机模型!中国最新自主研发的歼13战斗机     从王博尼递上的资料来看:歼-13型歼击机的气动外形十分巧妙!首先,作为一架绝对空中优势歼击机,歼-13即需要具备尽可能大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以追击或规避敌机,又需要能在亚音速或跨音速作高机动飞行。为了平衡矛盾,该机主翼采用了边条机翼形式。由于有边条前翼,使整架飞机的有效后掠角增大,相对厚度减小,所以激波阻力较小,适合于超音速飞行的要求。而基本翼的存在,又使整个机翼的有效展弦比增大,可减小低亚音速及跨音速时的诱导阻力,特别是大仰角飞行时,从边条分离产生的边条涡形成有利干扰从而增加了升力。另外拖出的边条涡流还可以给上翼面补充动能,延缓基本翼上的分离,从而又可以产生相当大的附加升力,这就非常有利于飞机在高亚音速或跨音速时作高机动飞行(要求有尽可能高的可用升力)。     歼-13的两种气动构型,上为机腹进气,下为两侧进气。     在当时同量级的新战斗机中,同时研制的还有美制的F-16,这一型飞机设计非常成功,并经过了不断改进,成为了北约国家的主力装备。虽然同处两个世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歼-13与F-16的外形差别也是非常之大,但是在主翼的设计上确是惊人的相似。同是采用了边条翼形式。虽然这一机翼构型现在已是十分常见,但在60年代末却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美国毕竟至少拥有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喷气时代歼击机设计的经验,而中国什么都没有,能参考的至多不过是米格-19,然而在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竟能设计出如此先进而巧妙的机翼构型,本身就是个奇迹。     不仅如此,为了使阻力减至尽可能的小,歼-13采用了上单翼。但是上单翼形式稳定性好,不利于高机动飞行。所以该机在设计时巧妙地使主翼下反,增加了飞机的轴向不稳定性,解决了这个矛盾的问题。     而且该型机是中国歼击机首次采用前缘机动襟翼,虽然偏转速度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足以和飞机的俯仰姿态响应,和飞机的飞行马赫数及仰角相配。更何况当时中国还没有随控布局中的“放宽静稳定度”技术,飞机无法靠“增稳系统”自动控制舵面,所以使用这一设计是十分大胆的。     虽然因为中国此时的一些技术领域落后于欧美苏联!但由于是出口型战机,一些社备完全可以由伊方通过向欧洲外购进行改良!因此如能强化改进动力系统和航电设备外加新型操控系统完全具备与美制F-16相比拟的高性能     而另一架模型同样带有F-16的外貌特征!不过却是可变翼式,经资料介绍这是中国新开发的强6战斗轰炸机     从外形上看,强-6仿佛就是结合F-16和米格-23特点的“混血儿”。它的采用上单变后翼布局的主翼,还有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23,进气方式则采用了与F-16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     在强-6的研制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强烈愿望??除了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之外,另一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的新技术??战机电传操纵系统也我国航空工业科研人员的攻关对象。     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向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发起了冲击。以从国外获得的相关技术为基础,我国科研人员采用反向编译的方式,凭着惊人的毅力,解读了国外该项技术的设计语言,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代战机电传操纵系统。     我国设计的第一套战机模拟电传操纵系统具有可靠性能好、自动化水平较高等特点。该电传操纵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这种操纵系统能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该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并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涡扇6发动机     强-6选用了我国第一种真正的实用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6(WS-6)。该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历经17年的艰辛努力,于1981年达到了实用水平。该机最大军用推力为71千牛,最大加力推力为122千牛,推重比为5.93。为了满足我国当时研发的第3代战机歼-13的需要,1983年,我国又在该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了WS-6G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38千牛,推重比达到7。这些指标和美俄空军目前的主力发动机F100(用于F-15、F-16)和AF?31(用于苏-27系列战机),已经基本达到了同一水平线。     在具体的性能指标上,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除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米格-23。     强-6作为一种对地攻击兼有对空作战能力的多用途战机,其航电设备比它的前辈强-5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强-6的机载电子设备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我国仿制和改进自米格-23BN上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有:改进自“高空云雀”、具有多种对地攻击模式的新型雷达、激光测距仪、瞄-6型瞄准具、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     其中,具备对地功能的新型雷达和先进的瞄准具,使强-6能够充分发挥其准确对地打击的强大火力。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装备该火控系统后,强-6发射空对地火箭弹的有效命中精度比强-5提高了3倍,同时能制导新型空地导弹对目标实现防区外精确打击。     但是,该系统和仿制的其他苏联电子设备一样,大多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重量大,相比同期的西方产品显得落后。不过,如果能成功装机,也能够实现功能设计的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