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地军政布局构想(上)第(1/2)页
(这一章和下一章会有些枯燥,设定需要,大伙凑合着看吧)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
绒花,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
铁心兰清越宛转的歌声,伴着天籁般的童声合音,一曲《绒花》唱出了多少感慨,无尽的哀思。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汹涌的泪水奔腾而出,保家卫国,为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万千英魂,此刻在人们的心中无限升华,永远圣洁,光耀千秋。
今天,是此次宋金大战,燕军牺牲将士遗骸集体送葬八宝山烈士陵园的日子。大战惨胜,单燕军就有两万七千余将士战死疆场,还有一万七千多人留下了终生的残疾,其中五千余人因残疾不再适合军队不得不黯然离开部队。今天集体下葬的烈士计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人,其中超过大半是烈士的骨灰。大战之前,每个燕军士兵都领到了一张授权协议,只要他们签字画押,那么就代表他们同意战死他乡时,由战友们将其火化,只将骨灰带回燕山安葬。为此,还有万余烈士,因为没有签署协议,或是各种其它原因所迫而埋骨他乡。
恶战一场接着一场,后面又跟着京师之变,赵桓北来之事,加之烈士遗体转运,是以一直拖到今日,方才举行本次集体送葬仪式。
“不要跪!不要下跪啊!烈士们不惜身死,奋勇杀敌,就是为了让我华夏儿女不做他人的奴隶,不对强暴屈膝。今天,我们在此为烈士们送行,他们绝不会希望看到我们向他们下跪。他们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不愿对谁屈膝,也不愿我大宋百姓再对谁屈膝。让我们用燕山的方式,为烈士们送行。”江烈声震长天,泪如泉涌。
下葬,合墓,摘下胸前的白色纸花,轻轻的放在烈士的墓碑前,带着浓浓的不舍和无尽的眷恋。
默哀。久久沉默凝聚着沉沉的哀思,山林葱翠间浸透悲情,天地凄然失色。
“吾死后,遗体火化,骨灰不需送归故里,就葬在此处,吾要和战友们葬在一起。”送葬仪式后,自何灌以下,燕军众多将士,都立下了类似遗嘱。
宋金国战,牺牲烈士送葬之后,燕军各部首长也都赶回了燕山??大宋的新北京,辽王辖下五路军政首脑也受辽王赵桓之命,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此时赵桓北入燕山已过去了整整一月,到了北地军政新局展开的时候了。
作为赵桓在位之时,亲自任命的燕山府路宣抚置制使,燕地最高军政长官,江烈被辽王赵桓授权拟定北地新的军政规划,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首先,我强烈请求诸位参会人员,要抱着开诚布公的态度参与讨论。有一说一,不打掩护,不留余地。因为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仅是带着我们各自的意愿,还代表着北地千万民众,就在这里,在各位共同的探讨下,所做出的决议将会影响我们自己的权益,影响北地万千民众的权益,直至影响我们的未来,所以,今天我们讲话论事,打掩护、留余地,那么在将来,我们就会没有余地,没有退路。诸位,责任重大啊。下面,我将向大家报告我受辽王殿下之命,起草的北地五路分治军政布局构想。大家可以看看我会不会做到有一说一。”
“我拟定的北地未来军政布局构想,可以归结为三大主题,军政分离,军队体制变革和政治体制变革。”
“第一项,军政分离。军事力量作为暴力工具,是维护政权稳定,国家统一的最基本保证之一。但也因为其具有的强制性、暴力性这一鲜明特点,一旦军事力量失去控制,必将对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何有效的控制好军事力量,一直是历朝历代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诸位都是识古知今的大才,定然知道唐末藩镇之祸,地方坐大之害。我朝太祖立国以来,吸取唐藩镇之害的教训,以文制武,便是为了杜绝武将拥兵自重之事。然,百年来,我朝军事力量不断削弱,至今时,空有百万之军,可战之兵几何,善战之将又几何?以文制武,或可保一时无虞,难保长治久安啊。
我所谓的军政分离,不是简单的武将管兵,文官管民,而是从人事、组织、财权、职责等一系列事务上彻底将军事和民政分离成两套独立的系统。军队系统仅隶属服从于最高领导层面,即中央政府。而且军队不对中央政府负责,而是对整个北地负责。也既是说,军队不是向哪一个中央最高首长效忠,而是向整个国家效忠。诸位稍安毋躁,对此,烈还有下文。”
“军队,被称之为国家稳定的基石,那么军政分离之后,咱们就首先来探讨一下第二项,军事体制变革。依照烈刚刚军政分离的设想,或许有人会问,这不是又回到了唐朝藩镇的老路上了吗?我的回答是,也不是。因为,作为军政分离之后的必要后续工作,就是军事体制改革。
当权者要利用军事力量控制国家政权,又害怕对军事力量失控,所以,历朝历代多少名将只因上位者的猜忌,最后都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开国功臣被卸磨杀驴也是常事。呵呵,诸位将军莫要着恼,此乃人性使然,无关好恶。虽是这么说,但讲来也是残酷。这种无情的轮回局面有法杜绝吗?有!只要使当权者对军队管理者放心,那如何让当权者对军队管理者放心呢?将军领兵为国为民而战时,全军用命,奋死争先,欲引兵作乱,颠覆政权时则立即变成孤家寡人,手中顶多只有寥寥几个死忠亲随。如此,还有谁人敢拥兵自重,起兵造反,当权者还会猜忌领兵之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吗?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兵,在于全军将士的思想武装。若使官兵皆受精忠报国的思想教育,明确他们尽忠的目标是国家是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长官,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而不是保卫哪个野心家,那么任何人再有通天的本事,这样的军队也是他无法蛊惑跟随的。这能做到吗?我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大家,能。诸位也都深入到燕军各部队中考察过,以大家和燕军士兵接触的感受,这样的军队会跟着哪个人起来造反,背叛国家和人民吗?
我可以讲一件事,但此事只限在场诸位,不可再向外传。义捷军统制乙室八斤,安抚司发布的公告称他是遭金兵奸细行刺而亡,其实不是,他实际是被我斩杀的。金主许了他高官厚禄,让他在燕山府城保卫战时领兵反叛,放金兵入城。领兵反叛?他做到了,他领了二十八个亲兵反叛了。二十八个啊,义捷军一万五千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