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雍正养成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礼俗——婚丧嫁娶第(6/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制成,较齐衰的布质细,为死者的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等穿戴,服制9个月。第4种名为“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死者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外祖父母、母舅等服之。服制5个月。第5种叫“缌麻”,也叫“麻衰”,布质更细,或兼有丝麻,为高祖父母、族兄弟岳父母等服之,朋友参加吊唁者也可服之,服制3个月。在服制期间,做官的要回家服丧,在家时,禁忌参加宴会,禁忌看戏,禁忌穿红衣,禁忌夫妻同房,否则会被视为不孝。     (6)落材     到了晚上,尸体便要从门板移至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     (7)封材     第二天封材。若子女在外地工作,要在封材前赶到。封材时要给死者整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材,边转边看。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死者。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再在外面糊上棉纸。     (8)立孝堂     将封材后的棺材横着摆放,外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殡,有钱人家则要放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吃饭时,都要盛饭菜供于棺材前。若有亲友前来祭奠,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殡。     (9)做道场     立孝堂后,死者家属要请道士超度亡灵。道场上挂满“十殿阎罗”、“三尊大佛”图像。孝子脚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着道士跪拜,并不断焚烧锡箔、纸钱。     (10)做七     人死后,7天为“一七”,到49天为“七七”,各地均有做七的仪式,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有做“七七”的。清阎若璩《潜丘劄记》中载道:“今人以初丧四十九日,居于柩侧,谓之七七。”民间认为:此俗可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有钱人家请道士来念经做七,烧香烛,化纸钱。没钱人家则到坟上烧纸、拜祭、名叫“烧七”。     (11)出殡     幡幛引路,鸣锣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灵丧棒扶棺,家属亲友后继。人数可多可少,声势亦可大可小,这要由死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决定。沿途还有亲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馒头。     (12)安葬     棺材抬至坟前,八仙们(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儿送的红包后,才肯解开绳索,这钱俗称“解索钱”。这时,一家人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时间一到,把棺材放入墓学x内,由道士一人在坟上念词,谓之“喝丧”。墓学x分为“熟墩”、“生墩”、“石墩”,还有茅坟。     送殡人返回家后,要从门口烧的火堆上跨过,以示除秽驱邪。道士还要到每间房去“赶煞”。     (13)点主     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死者牌位前,摆香案,吹奏哀乐,地方有名之士用朱笔在死者牌位上的“王”字点一点,点主后,牌位被人用红布包头送进祠堂,并给点主人酬以重礼。     (14)圆坟     死者葬后三天,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俗称“圆坟”。之后,要围绕新坟哭绕三匝后归家。     2.苗族丧葬习俗     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汉族的相比较,既有相融一致的部分,亦有相异     的部分,这里仅以苗族丧葬习俗为例加以说明。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     吊唁,在老人咽气时,全家人必须围在死者周围哭泣,《清一统志》载:“丧     则环哭尽哀”。接着为死者梳头、洗尸、更衣,把尸体放在堂屋的正中或火     铺边。停柩时间不等,可一天,也可数天。     黔东南一带要把尸体、棺材分别运到墓地后入殓。从江地区要待老人死     后,现砍木材到地学x里镶成棺材,用“丧桥”(像担架似的)将尸体抬到学x     地装入棺内埋葬。儿子、女婿必须送一幅垫尸布作为殉葬物,还有的人家送     几钱纯银。     坟地选择亦很讲究,依汉族堪舆家风水说,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采用顺葬的方式,脚朝前,头在后。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在巫     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除外,据《乾隆志》载,苗族丧俗中还有“鬼堂”,“黑苗,人死殓后,     停于寨旁或至20年,合寨共择一期,百数十棺同葬。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     堂。刻男像,。不令女人入见。遇鬼延鬼师于堂,持咒。”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送葬。     苗族对夭殇、凶死、产死的丧俗不同于寿终丧俗。凡产死和麻风病亡者     都要采取火葬。夭殇、凶死者的尸体不得入家族坟地,只能在乱坟岗草草埋     掉,未有隆重的葬礼。     3.丧葬习俗中“纸”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丧葬习俗的方方面面,会发现“纸”在整个     丧葬习俗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人死后,要烧落地纸;死者的脸上要盖一纸;前往吊唁的要为死者准备     一份纸火;做七时要烧纸钱;出殡时,有专职撒纸钱者,最多可撒纸钱百余     斤;圆坟时,家人仍要奠纸。     在晋中地区,清末流行的丧葬纸扎,不仅可以表示亡者的年龄,而且也     可作为丧亲之家的标志。亡者谢世后第2日为烧纸日,此时,要把岁纸挂到     大门外一侧,摆设香案、阳寿牌位、祭祀等物品,以此说明亡者的姓名、享     年、生前身份等,同时也昭示了主丧人家的门户地址。假使年岁不足享寿(60     岁)的,其死后不得用岁纸。岁纸的条数越多,说明亡者的年龄越大。按当     地方言,“岁纸”读作“xùzǐ”,即“岁纸”谐音词“续子”,以象征招魂,     繁衍子孙。由此,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抱岁纸的习俗,人们将抢到的岁纸用     红纸扎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别在腰间,或佩戴于身;甚至     还为满月婴儿做“满毛圈圈”(将岁

    -->>(第6/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