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雍正养成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礼俗——婚丧嫁娶第(2/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祖,最后叩拜女方父母、亲友、邻里。     行礼之后,新郎要吃“腰食”,即饺子。“腰食”由本家嫂子包捏,饺     馅花样很多,若食了“子果”饺子(大饺子里面包了五个小饺子),则夸女     婿有“五子”之福;若要吃了辣子或食盐饺,则开心地一笑以祝吉。吃完腰     食开“正席”。     而新娘此时要梳妆打扮,以做好上轿前的准备。为新娘梳妆打扮的人叫     “全人”,这个人必须上有公婆,下有儿女。她要为新娘梳头、开面、清眉、     搽胭脂、抹粉等等,然后戴凤冠,着霞帔和八幅绣花罗裙,脚穿红缎绣花鞋,     系上裙铃、裤铃,盖上盖头,稍息后,由乐队迎往花轿前,供拜轿神。拜后,     新郎新娘吃合婚饼。之后,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上轿。新郎要到花轿前拜轿,     拜罢,鸣炮三响,鸣锣开道,花轿在两名小舅的监押下起轿。     花轿至男家大门口,轿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轿后要踩事先铺     好的红毡,手抱辐条、瓷瓶、铜镜等(象征镇邪气,带来福气),由伴娘搀     扶,在新郎“同心结”的牵引下,缓缓而行;到了大门口,要从火盆、马鞍     上跳过去,以示避邪恶,保证婚后生活平安、红火。在新娘行走时,男方家     有二人手端五谷杂粮,向新娘身上撒掷,名曰“撒五谷”。进院后,新娘要     面朝喜神而坐。     之后,举行拜天地仪式。拜前,由新郎用秤杆揭取新娘盖头,俗称“称     心如意”。至此,新郎、新娘见面,对天地爷牌位三叩首,到祖先堂行四拜     礼,然后回至院内,叩拜父母,行夫妇对拜礼。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     入洞房后,去掉镇物,行交杯酒。喝完酒,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转三     圈,右转三圈,为之“踩四角”。踩时,旁人念道:“踩,踩,踩四角,四     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人常好着。”踩完四角,新娘要脱     去凤冠霞帔,换上红绸便装,怀抱秤、瓷瓶、箅筘,盘腿坐于炕角的斗上,     名曰“坐帐”,象征新娘办事公平、周密,守口如瓶。     新娘“坐帐”时,男方将设“十五圆”佳宴款待宾客。娘家人趁机看望     一次新娘,从新娘那里得馒头一个。娘家人带回家扔进水缸里,象征发家。     闹房是第八步。     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人们令新郎新娘说     绕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亲昵的动作。新娘不从,可用扫帚责打新郎。闹     完后,要设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以有人听房为吉,若无则放把扫帚以避     邪。此活动要连搞三夜。     回门是第九步。     新婚后第二日,新婚夫妇要先行家礼,在祖先堂叩拜祖先,然后叩拜父     母、亲戚。行罢家礼,新娘乘花轿回娘家,并要在天黑前赶回。     至此,婚姻礼俗的全过程已基本完成。这一风俗特征,基本(蟹)能概括汉民     族的婚俗特点,尽管各地略微有些区别,但大同小异,程序基本一致     (二)清代宫廷婚姻习俗     1.对满汉婚俗的继承和演变     清宫婚姻制度是满族传统婚俗与汉族宫廷婚礼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满族     建国开始,至入关后逐步完善。     (1)包办婚的发展     明末的满族婚姻实行包办婚。与汉族不同的是,它不是由父母包办,而     是由部族首领包办。满族八旗制度形成后,八旗所属男女的婚配由旗中的首     领贝勒或牛录章京指定,满人谓之“拴婚”。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这一习俗     经皇帝的旨谕而制度化。据《清实录·太宗实录》卷二十三载,天聪九年(1635     年)皇太极下旨:“今后,凡官员及官员兄弟、诸贝勒以下护卫、护军校、     护军骁骑校等女子、寡妇,须赴(户)部报明,部中转问各该管诸贝勒方准     嫁。若不报明而私嫁者,罪之。其小民女子、寡妇,须问明该管牛录章京方     准嫁。”皇族宗室成员如皇子、皇女、王、贝勒、贝子、公及外戚等的婚嫁,     则由皇帝或皇太后亲自指定,清制谓之“指婚”。指婚显然是从拴婚发展而     来的。乾隆三年(1738年),由于宗室繁衍,人数太多,全由皇帝指婚很不     方便。于是乾隆帝将过去宗室子女婚嫁一概候旨指配,改为近支宗室仍由皇     帝亲指,远支宗室则自行婚嫁,皇帝不再过问。     清宫指婚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具体事宜由宗人府负责。每年岁末,宗人     府将宗室内皇帝叔伯辈贝勒以上子女、兄弟辈王以上子女中“及岁”(15岁)     者,查明三代履历、本身官衔、年岁生辰、姓氏、嫡庶所出等等,造册报知     宗人府管理大臣;数名管理大臣共同商议后,将所报名单中人按条件分为     一、二、三等,预为选配;再将名单缮写在“黄单”上,呈皇帝御览。如皇     帝阅后无异议,由宗人府管理大臣带领所选男性面见皇帝,皇帝满意即行指     婚,传旨:赐某女婚某男。自嘉庆时起,受汉族婚俗影响,近支宗室及岁之     女指婚前,还要将她们和预选额驸(满语,驸马之意)的生辰八字交钦天监     一一验看,再由管理大臣将八字相合的男女预订婚配。     皇帝的子女则属“特旨指婚者”,不统一指婚。     (2)满蒙通婚与满汉通婚     满族婚姻特重民族高下,一般男女婚嫁多以本族人为对象。由于满洲与     蒙古接壤,满蒙两族久有接触,互相婚嫁者亦为数不少。清皇室从政治需要     出发,为在夺取全国**和实现北部边疆的安定巩固中得到蒙古贵族的支     持,更加重视与蒙古贵族的婚姻联盟,所娶女子中,蒙古族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仅据不完全统计,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四帝娶的蒙古族     后妃就有14人。而乾隆十年(1751年)以前的清宫制度,皇室近支宗室的     未婚女性(公主、郡主、王公格格等)须全部指配给蒙古贵族子弟为妻。乾     隆十六年(17

    -->>(第2/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