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雍正养成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礼俗——婚丧嫁娶第(1/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资料字数比较多,有删节。 ~去看看小说网 。     人,从出生到死亡,需要经过两个质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婚姻,     第二个转折点是死亡。     婚姻的完成标志着一个人完全摆脱了对父母的依附关系,已经从未成年     者换位至名符其实的成年者,对组成的新家庭,对将出生的婴儿开始承担一     种家长的责任和父母的义务。也就是说,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真正成熟的标     志。     死亡则意味着一个人生的结束。它是人从阳世转入冥冥世界的标志,是     一种生死转换。     无论是婚姻亦好,死亡亦好,民间与宫廷都赋予它极隆重、极庄严的礼     仪和不可抗拒的传统俗制。它绵延了几千年,至清代更加盛大,更加繁褥,     更加程式化。     (一)清代民间婚姻习俗     清代,民间婚姻形式较为复杂,阿注婚、冥婚、走婚、空妇婚、抢婚、     小儿婚、伍和婚、入赘婚、姑舅表婚、共妻婚、典妻婚、服役婚、转房婚、     自愿婚等等。这些婚姻形式多数可囊括进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之中。     1.婚俗中的繁文缛节     (1)清代婚俗对“六礼”的承继和变异     我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个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续此风。     到了清代,民间仍行“六礼”,只是名称上有些演变,风俗亦有些不同。     宫廷则只重纳采、亲迎二礼,并多了个女家“铺房”一礼。《清史稿·志第     六十四》:“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婚前一日,“女     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届日,“婿承父命亲迎”。     (2)清代汉族民间婚俗     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包括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踩     花堂、过嫁妆、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这种婚姻是依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这里仅举山西南部地区的清代婚俗加以说明①:     说媒定亲是第一步。     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儿女到了成婚年龄,媒人便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     提亲时,要介绍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属相及家庭情况。男女双方家长     若觉得对方条件还令人满意,就要请来阴阳先生合八字和属相。若是马、牛     相合,则认为“白马怕青牛”,此桩婚姻不吉;若是鸡、狗相合,则认为“鸡     狗不到头”,此桩婚姻亦不幸。像这样的情况,提亲之事自然告吹。若相合     后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那么,亲事便可以定下,并与子女相说。     换帖纳彩是第二步。     之后,便要择吉日换帖。用红纸做成的帖上印着龙凤图案,内中写有门     第、姓名、生辰八字。男女家换帖时,男家还要随帖送给女方24块银元和     10件物品。这些物品包括裙料、袄料、喜裤料、绸缎衣料一身(算作两件)、     绣花带、绣花巾、一副手镯、一对戒指、一套头饰,以取“十全十美”之意。     回奉是第三步。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礼相待,设宴招待男方,俗称“吃成饭”。     吃罢饭,待男方走时,要回奉物品,其中包括:文房四宝、面娃娃、糕塔(一     种形似柱的馍馍,上面塑有10样果子)、10个面石榴、10包麸盐。文房四     ①参见《民俗》1988年第2期、1989年第2期,李兆祥文《晋南婚嫁旧俗》。     宝则象征着未来的女婿官运亨通、学识渊博。面娃娃、糕塔、面石榴都象征     着多子多福。面石榴要让女婿先吃一个,其余9个切成片送给邻里,表示婚     事已定。10包麸盐要撒在公婆、妯娌的头上,象征有缘(盐)分,有福(麸)     分。     送彩礼是第四步。     定婚后,男方准备完婚时,要再给女家备120块银元,代表10分礼;     同时还要给女方六至八身绸缎衣料、一对戒指、一对耳坠、一套头饰、一条     勒子及数块各色内衣料。过完大礼后,女婿便要给女家送“知帖”,“知帖”     中写着结婚的日子。若女方家里收下“知帖”,就说明女方同意,这样,结     婚的日子也就算定下来了。     踩花堂是第五步。     结婚前一天夜晚,女方家里要差遣两人到男方家里踩花堂。这两个人,     一个抱着瓷娃娃,打着红喜字的纱灯,另一个提着红布木箱,箱内放有一件     成衣、一条系裤带、一件裙子、一双绣花鞋、一套头饰和麸盐红包及面石榴     若干,最上面放着新娘的照面镜。二、三更时,到男方家门口,连放三炮,     通知男方。女婿开门施礼,接过红箱后,把女方客人迎进洞房,红箱和瓷娃     娃要放在炕头,女婿还要打开箱子,取镜照面,以示与新娘见面。女方客人     要在瓷娃娃两腿间洒点水,象征贵子撒尿。到此,踩花堂全部结束。男方设     宴招待;女方要取踩花堂钱。     过嫁妆是第六步。     结婚的当天上午,女方差人给男方送嫁妆。其中有:大立柜、帮柜、顶     柜、箱子、被子、枕头、衣料、盆巾、首饰及化妆品等。还要在枕头里面装     上筷子、核桃,在鞋内放上麸包,被子里缝上枣、花生,以象征女子出嫁后,     能早生贵子,携带福气。送嫁妆时,女方还要遣一“小亲家”(小男孩)押     妆随行。     嫁娶是第七步,也是整个婚俗中最隆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婚俗的核     心。     嫁妆过完后,新郎着长袍短褂,戴礼帽,披红插花,乘官轿迎新娘。同     新郎随行的迎亲队伍分两行,浩浩荡荡几近百人。队伍中有抬花轿的,花轿     是为新娘准备的,内放一盘,上面盛着五个面石榴,中插红筷子,筷子上系     着一朵石榴花。     迎亲队伍至女方门前,要鸣炮报信。     女方家办事的听到炮声,要迎新郎入席,先吃“下马点心”及面食,然     后引其至女方祖先堂祭

    -->>(第1/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