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和日军碧蹄馆的试探一战各有死伤,尤其是李如松作为大明军总统帅,差点落入敌手,不由有些后怕,李如松这才端正了态度,明白日军亦非流寇,和当年江浙流窜的倭寇不同,他们也是有组织性的正规作战,也会出诡计,玩阴谋,于是面对汉城这颗钉子,李如松越发谨慎起来,散出去的哨探也比往日多了三倍还多。
大军休整一日后,李如松接到线报,日军因为碧蹄馆一战得胜,险些擒住自己,打算一鼓作气二次北进,攻克平壤,且目前大军已经出发,先部为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的西**,共两万人,后部与先部相隔三里地,为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等的两万人,共计四万人,直出碧蹄馆以北。
得知这一消息,李如松立刻命令全军出战,由于考虑到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接战之后,且战且退,往北方高阳的出口惠阴岭布防,两军此战都是尽出主力,战况异常激烈,虽然刚开战明军先锋就击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麾下三千兵,但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的三千兵又反包夹明军先锋,可谓犬牙交错,形势瞬息万变,但总体来说,战况仍是明军占优势。直至战到晌午时分,立花宗茂领三千兵从日军左方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居高临下,以部将立花成家率铁炮队射击后,全军突击明军右翼,明军右翼方才大乱。
乱战之中,明军右翼的主帅李如梅和大军分离,只有数十骑保护在左右,这时立花军中一位金甲将杀到,他手中挥舞桧扇,指挥部下近千人包围李如梅和其部下,李如梅之部下骑兵胆怯打算撤走,李如梅见状大喝道,“此时尚不死战更待何时,战场之大,不知何处是敌何处是友,你们溃散能退到哪里去,看我一箭射死那个倭寇,咱们从正面杀出去!”说罢李如梅搭弓拉箭,嘭的一声弓弦响,雁翎箭直射出去,那迎面而来的金甲战将当胸中了一箭,栽倒落马,身旁部众见了,纷纷去救,李如梅和几十名骑兵乘此机会扬鞭打马,一路杀出了包围。此时那中箭将领失血过多,已经死于阵中,乃是立花宗茂麾下大将,立花家笔头重臣,立花宗茂元服仪式的参礼嘉宾小野成幸。其弟便是立花家一代名将,智勇兼备的小野镇幸。
右翼崩溃之后,明军左翼也遭受了极大的压力,为了确保中军李如松的安全,明军左翼早早就突到了战阵的最前方,结果被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三部团团包围,最外围还有小早川隆景的压制,主将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各自为战,一时间苦不堪言,其中李有声为护卫李如松,被小早川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击杀,部下亲兵三百死伤殆尽,立花宗茂所部安东常久,小串成重奉命支援小早川隆景,部下也被拼光,两人也纷纷战死军中。而其中最惨的,还是小早川秀包,这位大名亲自上阵,却不熟弓马,结果家臣不但要杀敌,还要分心保护家督,让李如柏联合张世爵率军包围厮杀,八名主力家臣全部战死,只有小早川秀包被小早川隆景接应出来,一同投奔了吉川广家的军阵。
两军又战了三个时辰,直到黄昏之后,明军后备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终于到来,这位虎将不愧杨老虎之称号,一来就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李如松右方阵地,李如松中军压力顿减,左翼立刻就放开了手脚,能全面压上,抵挡日军。拿下高地后,杨元又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的伤病撤退,日军一时间死伤无数,小早川隆景见状和几位大将商议,最后决定退军。杨元见状,马上分兵一千保护李如松,并大军退去,自己则率本军四千人直追日军,一直追到了汉城外十里,与城中日军对峙了三日后,确定明军主力都已经扎营完毕,方才缓缓退却,真虎胆也!
如此战后一算,明军因为且战且退,阵法一直未能布成,且关键时刻骑兵亦因为军令无法冲锋,所以威力大减,明军阵亡人数虽只有日军一半(明军死亡两千余人,日军战死六千人),却斗志丧尽,李如松亦因为帐下亲兵死伤众多,进取心懈怠,闭门于平壤城不出。而日军方面,虽从不把阵上死伤放在心里,可成批次的阵亡武将却是难堪,尤其是日军向来作战都是灵活机动,由一员武将统领数百或上千兵卒不等,各自为战,现在将领严重匮乏,大批步卒无人统治,也是无力再战,两相比较,终成相持局面。
明军和日军就这样各自休整了半月后,李如松帐下的又一矛盾爆发了,和日军内部将领互不对付,战场上却能通力合作不同,明军是表面其乐融融,心中却暗流汹涌,比如当初进攻平壤城时,乃是祖承训率领南军(戚家军)率先登城,可北军(辽东军)在另两处城门吸引日军主力,斩杀最多,所以报功的时候,李如松故意列举斩杀数目,却对破城含糊其辞,乃至于朝廷误会是北军斩获甚多兼破城有功,对南军竟然不加褒奖,且远征军主要将领都是北军,得知此事后也无人为南军说话,所以南军更加气愤难平。
又到后来,碧蹄馆大战之前,辽东军思家心切,许多人私自逃回国内,反而是南军因为家眷多在江浙,而无人逃跑,只求能一同回国,大明之风自古言官多难缠,他们自然揪住此事不放,连连参奏李如松统兵不利,正赶上兵部主事者宋应昌不喜李如松的懈怠缓进之策,他又暗自指示一党言官参奏李如松虚报战功,其实麾下北军多斩首朝鲜军或者百姓的头颅冒功,明神宗朱翊钧闻讯后大怒,连派三道御史来往平壤探查,惹得李如松更加无心开战,自碧蹄馆必须之战打完后,基本上不出平壤,也懒于过问军事。
主帅这样懈怠,部下就更加懒散了,再加上冬春交际,战马落膘严重,辽东军更不能战,大明远征军便四处修建堡垒,以求度过初春再寻机决战,并催促宋应昌发饷发粮,宋应昌主持兵部,正赶上三大征此起彼伏之际,当初入朝,李如梅的西军可是平叛之后连一日也没休息就兼程入朝的,这数年来的军饷开支就可见一斑了,兵部和户部礼议,捉襟见肘,最后宋应昌只能催促李如松决战,而不发军饷,李如松得信后,抵触心更大,不战之心越发坚决。
反看日军一路,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留守汉城,小早川隆景等率队一路排除义军,一路去釜山接应后续部队,丰臣秀吉因为听说日军“屡次挫败”大明远征军,煞是兴奋,派出了石田三成等人亲率第二批联军渡海增援入朝日军。石田三成3月24日抵达釜山后,马上和前来接应的毛利一众人商议,借着大明军不知为何突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