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血帝国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昨日津门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某地某时,云卷云舒,渐渐暮云聚集,一阵细雨,唤醒了躺在大路旁草丛中的一个人。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瑜,(先别扔板砖,慢慢听我道来)

    之所以如此,是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只能说,人体也是由原子组成,当原子达到光速,时间这一要素理论来说近乎停滞,而此次试验中的反物质,竟促使时间意义上的紊乱,由于反物质有限,只能持续短暂的几秒,阴差阳错使张瑜首先成为此次试验的试验品。其实试验是成功的,而张瑜也成为这偶然因素的实际载体,实现了真正的时间穿梭。

    张瑜醒来后,努力着直起身来,看看周围的荒草,张瑜十分诧异,自己死了?怎么会活着,自己在哪?一连串疑问在张瑜心中涌现。

    用尽全力,张瑜起起身来,头像灌了铅一样,四肢灵活,未受什么损伤,只是自己身着的外衣已经碎裂,剩下内着的绿色衬衫,绿色长裤和皮鞋还在。

    而就在此时在不远的地方,有人发出呻吟。张瑜立刻警惕起来,试探着向声源走去,见草丛中躺着三个人,都留着辫子,其中两个壮汉,身体多处受伤,血流不止,有个身材较瘦弱的人,满脸是血,面容无法辨认,但还有一丝生机,衣着锦缎,看似十分富裕。

    张瑜学过军事医学救急,开始进行紧急救护,那个人见张瑜准备为自己包扎,鼓足力气说道:“兄弟,包中有金创。。。”

    未及说完,昏了故去。

    张瑜翻出几包纸包包裹的东西,打开后发现时有红色颗粒的白色粉末,散发着淡淡田七的味道。张瑜认为应该是金疮药,将药迅速敷在伤者的伤口后,包扎。

    张瑜又看看旁边的两个壮汉,但失血过多,两人已经死亡。

    腹中饥饿,张瑜观察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还有这受伤之人需要进一步救治,张瑜眺望四周,发现不远的北方似乎有人烟。

    张瑜毫不犹豫背起伤者,向北方走去……

    也许抻到伤口,背上的伤者,又发出呻吟,张瑜急忙说道:“坚持一会,马上进城了。”

    伤者小声说道:“南门大街,第三家王记医馆。”

    张瑜应道:“知道了。”

    伤者就不再说话了。

    远处的城池渐渐清晰,张瑜心中纳闷:这是那座古城,城外土路,城池青砖高筑,但城楼似乎有火烧的痕迹,也管不了这许多了,救人要紧。张瑜加快脚步,直奔南门而去。

    带走到护城河边,城门两个字:“天津”

    张瑜大吃一惊,未及思索,直奔王记医馆。

    大街上都是衣着清朝服饰的人,生活似乎很是平静,很快到达王记医馆门口,便往里进。

    医馆学徒迎上前来,刚想开口询问,突然说不出话来。急忙喊:“当家的,快出来,快出来。”

    张瑜还在犹豫中,重内堂走出一人,面容富态,一脸慈祥,大致50岁的年龄,边走边说:“慌什么,大惊小怪。”

    见一位年轻人背着一个伤者,而当看到张瑜身后背的人时,他也吃惊不小,立刻说道:“请将伤者放在处置台上。”

    张瑜按着当家手指的方向,将伤者放在靠里面的一张白床上。

    那医者立刻在水盆中洗手,并用小剪子小刀将伤口处包扎剪开,并让学徒取来几个药瓶,迅速为伤者医治着。学徒也为张瑜到了一杯茶,招呼坐下。

    张瑜茶还未及喝完,医者就已经处置完毕。洗了洗手说道:“还好这位义士处置得当,伤口未及感染。敢问义士高姓大名?”

    张瑜连忙放下手中茶杯,学着抱拳说道:“在下姓张,名瑜,字振兴。(这振兴二字是张瑜急中生智想的,未加思索)

    医者说道:“幸会,在下王寒,您救的伤者,是吾弟王冬,这次多谢张兄,但不知吾弟刚刚骑马离开,手下还有两个侍从,如何这般模样?”

    张瑜说道:“我于城外十里经过,听见草丛中有人呻吟,发现两死一伤,伤者告知王先生之处,便赶来。”

    王寒点头,说道:“张兄,请内堂用餐,您就我兄弟一命,我自当好好报答。还有这些洋装你先换上,你没留鞭子,很容易招来麻烦,现在洋人还是挺吃香的。”

    张瑜连连谦虚示意无妨,但也知道自己并无落脚之地,也希望借此了解一下目前情况,于是进到内堂。与掌柜交谈许久后,掌柜安排客房休息。

    张瑜于席中并未问及很多,引人怀疑。

    回到客房,古香古色之气使人为之陶醉。张瑜平时也十分喜欢精美的瓷器和红木家具,感觉其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智慧与结晶。

    张瑜突然发现内门口挂着黄历,张瑜连忙翻瞧。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几个字映入眼帘,张瑜一下懵了,难道这是拍电影?不像呀,刚才那人真的伤得很重。但如果是真的,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莫非我在1907年的天津?

    张瑜躺在床上,思索着一切,这眼前如梦境的一切,但的确太累了,渐渐睡了过去。

    新年了,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