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鸣惊人之游史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二回:避锋芒退守金墉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七十二回:避锋芒退守金墉

    再说,李世民回到大营,众将都来问安,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等也回来参见,他见到尉迟恭说道:“孤家今日若不是尉迟将军前来,性命几乎难保”。吩咐为尉迟恭功劳簿上记上一功。随即下令摆酒。

    酒宴正酣,突然有探马来报道:“明州王窦建德带领大军十几万,要来洛阳。”

    李世民道:“窦建德乃是孤家母舅,他难道会助王世充,而和大唐开兵么?”

    徐懋公说道:“他以前曾被赵王打败,跪献降书,因此可能结下冤仇。”

    李世民说道:“也未必如此。”

    徐懋公说道:“到时候就知道了。”

    接连几天又有探马来报:“曹州宋义王孟海公带领十万大军前来助王世充。白御王高谈圣,带领五万人马前来助王世充。楚州王朱灿带领五万人马前来洛阳。”

    李世民急忙召集司马行空、徐懋公商议退敌之计。他说道:“二位军师,现在有窦建德、孟海公、高谈圣、朱灿四王就要来到洛阳。他们的人马远远多于我们,不知我们怎样御敌?”

    徐懋公说道:“五王加起来有四、五十万人马,敌众我寡。敌人有城池可守,我们在开阔地,又不占有地利,与其交战必然不利。我们应该先退回金墉城,多储备粮草。金墉城易守难攻,使我们占有地利,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司马行空说道:“徐军师说得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意思是:以前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其创造在于我方自己,能不能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不是给了我们可乘之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然被我们所战胜。因此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是单凭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的。要想不被敌人所战胜,就应该注重防守;想要战胜敌人,则应该采取进攻。之所以采取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取胜的条件不够充分;之所以采取进攻,是因为自己实力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藏自己的兵力就像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使敌人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军队,能高度机动灵活的打击敌人,犹如机动于九霄云外,使敌人莫知所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够消灭敌人。)孙子还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意思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时,便把敌人围困起来;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人时,便对敌人发起猛攻;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人时,就要将敌人分散,以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敌我兵力相当的时候,可以与敌人交战;我方的兵力比敌人少时,就要设法避开敌人;我方的实力不如敌人时,就要,尽量不与敌人正面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与强大的敌人如果硬拼,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军队击败。)

    目前形势,五王之人马加起来,有四、五十万之众,我们只有十五万人马,是敌强我弱,我们如果与之决战硬拼,必然不利。我们要避其锋芒,首先,我们要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形势就会发生新的变化,这样表面看起来,敌人有四、五十万人马,虽然人马众多,人多势众,同时他们需要的粮草也多,他们只利于速战速决,不敢久拖,我们就偏不如其所愿。偏偏和他们打持久战。他们有五路人马,必然心不齐,一定会有嫌隙。我们要利用敌人的嫌隙,乘隙而入。我们先退到金墉城,就是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做到以退为进。”

    徐懋公又说道:“秦琼的姑父北平王罗艺,镇守在幽州,有精兵十几万,他的儿子罗成,武功了得,是我们的结拜兄弟,与我们大唐素有来往,我们可以一边派人去请罗成,一边到长安城催运粮草。我们等待时机成熟,然后就可破敌。”

    李世民说道:“好!就依你,我早就知道罗成武功了得,如果能够得到罗成来助,真是太好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又得到一员大将。咱们快快依计而行。”

    第二天,李世民命令大军,退守金墉城。

    秦琼秦叔宝带路,同司马行空、孙小圣、程咬金他们直接启程前往幽州。

    再说司马行空他们一行人前往幽州去请罗成。

    秦叔宝以前因官司曾被充军发配到过幽州,他边走边为司马行空他们讲诉了这一段充军发配的故事:

    当年,秦叔宝在临潼山植树岗为救李渊打跑了强盗,救了李渊一家人性命,因为听说扮成强盗欲加害李渊一家的人竟是晋王杨广。怕召惹是非,就急忙离开临潼山,找到樊虎樊建威的下处。将抱不平的事,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遍,却不知如何结局,心中惴惴不安。

    樊虎听说不胜惊愕。次日吃了早饭,两个人匆匆的分了行李,各带犯人二名,分道扬镳。樊虎投泽州,

    秦叔宝去了潞州。到州前见公文下处,门前有系马桩,拴了坐下黄骠马,将两名人犯带进店来。店主人接住,叔宝道:“主人家,这两名人犯,是我解来的,有谨慎的去处,替我关锁好了。”

    店主答道:“爷若有紧要事,吩咐小人就是。”

    秦叔宝在堂前坐下,吩咐:“店主,着人将马上行李搬进来。马拆鞍辔,不要揭去那软替;走热了的马,带了槽头去吃些细料,有干净些的客房与我安顿。”

    店主道:“老爷,这几间房,只有一间是小的的门面,只等下县的官员府中公干,才开这房与之居住。爷要洁净,开上房与爷安息便是。”

    秦叔宝道:“好。”

    主人掌灯搬行李进房,摆下茶汤酒饭。主人殷勤有礼,立在旁边斟酒,笑容满面道:“请问相公爷高姓,小的好写帐。”

    秦叔宝道:“你问我么?我姓秦,山东济南府公差,到你府里投文。主人家你姓什么?”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