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宋\]李纲垓下读项羽传垓下事复而悲之因作歌以附。
鸿沟已尽天下分,汉王未肯空回军。
诸侯大会壁垓下,戈甲耀日如屯云。
夜闻四面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巳。
拔山盖世霸图空,却叹当时骓不逝。
帐中美人自姓虞,悲歌起饮聊踟蹰。
数行泣下竟长别,仓皇不得同驰驱。
明眸皓齿为黄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依然听曲自低昂,岂忆平生离咽苦。
这是宋人以乐府体咏叹项羽垓下之败的咏古诗。作者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首二句叙鸿沟议和之事。汉五年,项羽因为军粮断缺(项王兵罢食绝),不得不与刘邦议和。刘邦利用项羽求和的机会,派侯公说服项羽,放回被扣二十八个月的刘太公、吕雉等亲属。项羽之所以放回被扣二十八个月的刘邦的父亲、妻子、儿子、哥哥,是为了向刘邦传达一种善意。于是,双方约定: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但是,在项羽放回刘邦的父亲、妻子之后,刘邦却突然撕毁协议,追杀项羽(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鸿沟已尽天下分,汉王未肯空回军”二句即指此事。
三、四两句写垓下之战。“诸侯大会壁垓下”,指韩信、彭越、黥布等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戈甲曜日如屯云”,写诸侯军军阵之盛。
五、六两句写四面楚歌。诸侯合围项羽于垓下后,刘邦让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调唱楚地之歌,以此扰乱项羽的军心。项羽本人听到四面楚歌,都发出“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惊讶。“夜闻四面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项羽部下的军心因四面楚歌而涣散。
七、八两句写项羽霸业失败却未能反思自己的过失。“拔山盖世”,用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霸图空”,霸业失败。项羽《垓下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之句,故此诗说项羽只知道感叹“骓不逝”,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为何失败。
九、十两句写虞美人的生离死别。项羽《垓下歌》有“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所以,作者写项羽与虞美人生离死别之际的悲凉。但是,此诗从虞姬入笔,写她“起饮”“踟蹰”。“起饮”,即夜不能眠,起身饮酒。“踟蹰”,徘徊不定。
十一、十二两句,写西楚霸王与虞姬洒泪而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虞姬告别之时,先“悲歌慷慨”地唱了《垓下歌》,歌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第十一句的“数行泣下”即缘于此。“长别”,即是永别。“仓皇”,形容项羽败逃时的狼狈之状。所谓“不得同驱驰”,写项羽逃命心切,连爱妾虞姬都不得同行。
十三、十四两句,写虞姬的命运凄婉。“明眸皓齿”,写虞姬之美。但是,如此美丽的虞姬,最终却成为一?黄土,令人惋惜不已。“草木含愁”,以悲景写悲情,衬托虞姬命运之悲苦。“照今古”,自古至今。
最后两句,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听曲自低昂”,写自己听音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但是,谁还能记得霸王与虞姬当年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咏叹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作者在诗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垓下读项羽传垓下事三复而悲之因作歌以附。可见此诗是李纲在垓下之地读《项羽本纪》,因此,格外有感。全诗以悲情为主,自项羽入笔,归结到虞姬,一唱三叹,令人欷?。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结局,岂不令人痛惜!
项羽\[宋\]刘克庄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诗人。
刘克庄这首诗并非全面评价项羽,而是紧紧抓住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细节展开议论,抒发感情。
第一句,“顿无”,立即就沒有了。“英霸气”,即“霸气”。全句是说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气,似乎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句,“妇儿仁”,即“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时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于是,这一说法不胫而走,成为“定评”,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将项羽看做有“妇人之仁”的人。这一说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专论;但与本诗关联不大,姑且置而不论。
第三、四两句点出,听说汉王刘邦悬赏万金求购我的人头,我就赏给你这位故人吧。这两句话源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将宝马赠予乌江亭长后,步行与汉军交战,他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一回头,他看见了刘邦手下的骑司马吕马童,于是,项羽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刘邦悬赏千金、封邑十万要我的人头,我做个人情给你吧!于是项羽遂自刎而死。
项羽这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无数后人的激赏。此时,项羽身受十几处伤,寡不敌众,必死无疑;但是,他将头颅赠予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刘克庄用表面平静的语言叙述了这个悲壮的故事,但是,表面的平静之下充满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
项羽庙\[元\]施钧当日荥阳可灭刘,却缘不听范增谋。
徒劳百战争秦鹿,?得千年笑楚猴。
父老江东能王我,故人垓下忍为侯。
骓兮不逝虞兮别,泪洒西风一剑愁。
咏史诗的高下在于诗人自己的史识。
先看首二句,作者认为:当年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就可以灭掉刘邦,只是因为沒有听范增的话,才导致失败。此言差矣!荥阳对峙长达二十八个月,项羽两夺两失,虽然一直占着上风,但是,始终未能打开西入关中的道路。范增在荥阳之战确实发挥了作用,那是在刘邦绝粮的情况下求和,项羽原打算答应,范增坚决反对,所以,项羽猛攻荥阳,刘邦大败而逃。但是,刘邦因为得到了韩信在赵国的精兵,很快就杀了回來,并无“可灭刘”的时机。作者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故妄言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