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不听范增之谋而失去杀刘之机,与史实不符。
第三、四句,“徒劳”,是白白辛苦。“百战”,形容战争之多,并非实指。“争秦鹿”,即秦失天下,刘、项争夺天下,故称之为“争秦鹿”。“笑楚侯”,用典。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后,打算带兵回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有一位说客劝项羽建都关中,项羽被说动了,但是,关中的秦宫已经被自己烧掉了,于是,沒有采纳这位说客的意见。这位说客出來之后,说了一句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思说,人家都说楚人是猴子戴帽像个人,其实并沒有人的智慧。项羽听说之后,就杀了这位说客。所以,此诗以“笑楚猴”讲项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为人耻笑的名声。
第五、六句,“父老江东”,即江东父老。“王我”,立我为王,此用项羽对乌江亭长之言:“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独不愧于心乎?”第五句写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第六句,“故人”,指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的吕马童。项羽看到吕马童之后,愿意成全“故人”,刎颈自杀,吕马童因得到项羽的头颅被刘邦封后。所以,诗人通过“江东父老”与“故人”吕马童的对比,讥讽吕马童怎么忍心拿项羽的头作为自己晋升封侯的台阶呢?鄙视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句,一句写江东父老能够帮我重整江河,一句写吕马童以项羽之头封侯。一褒一贬,对比极为鲜明,成为本诗中最为出色的一联。
最后两句,用项羽《垓下歌》中“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写霸王别姬之痛苦。末尾用“泪洒西风一剑愁”作结,慨叹项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此诗乍一看,作者对项羽似有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味,此诗实对项羽的败亡怀有深深的同情。
明贬实褒成为此诗一大特色。
项羽庙\[明\]曾?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
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销沈一炬中。
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
首句中的“百战”,代指项羽自言的“身七十余战”。“休论”,意为不要说。“盖世功”,指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所立下的盖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图”,即称霸天下的雄图。“空”,最终成空。
前二句非常有见地。作者认为,项羽不要夸自己身经七十余战,立下了灭秦的盖世之功,其实鸿门宴一结束,项羽的败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鸿门终宴”究竟是何意,是否与我提出的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的见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鸿门宴是项羽一生的转折点,是项羽由胜至败,由强至弱的分水岭,这一观点还是非常有见地的。
“虞歌”,指《垓下歌》,因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项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业”即西楚霸王项羽的霸业。“销沈”,即毁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宫。
三、四两句说,项羽在垓下被围时,面对虞姬与孤灯,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听;但是,西楚的霸业,其实在项羽火烧秦宫的一把火中已经被焚毁了。
五、六两句说,古墙被夜露打湿,并且长满了深绿的秋藓,夕阳之下老树打上了寒霜。“藓碧”“霜含”,写出了日暮人非的沧桑之感。这两句是写景。作者在通篇论古中,插入两句写景之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而且,两句所写是萧瑟悲凉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诗的凄美之情。
“英魂”,此指项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国重游之意。“忍听”,怎么忍心听。《大风》,指刘邦的《大风歌》。《大风歌》是刘邦战败项羽之后,平定黥布之乱的高祖十二年所作。此时,项羽已死八年。
七、八两句说,如果项羽的英魂还能重游彭城,怎么忍听对手刘邦在胜利之后唱的《大风歌》呢?
这首诗,題为《项羽庙》,实为感慨项羽一生犯的错误,一是未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二是不当一把火烧掉秦朝宫殿。这些错误,导致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本诗前四句亦叙亦论,后四句全在抒情,用凄美之景写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论。特别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项羽的英魂听到刘邦的《大风歌》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这种假想特别令人不忍卒读。
项羽泣别图\[明\]朱诚泳手拂千金剑,灯前慷慨歌。
虞兮骓不逝,泣下复如何。
这是明代诗人朱诚泳为霸王别姬图所作的一首題画诗。由此可知,项羽泣别虞姬,在明代已经成为画家題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剑”,写项羽别姬时的雄姿。次句“灯前慷慨歌”,写项羽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骓不逝”,化用项羽《垓下歌》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两句为一句,写此时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心境。第四句“泣下复如何”,是作者对霸王别姬的评价:泪下又该如何呢?
诗人认为:项羽与虞姬的慷慨悲歌并不能挽回二人生离死别的悲剧,也不能挽回项羽的败局。“泣下”又该如何,即是此意。
这首題画诗前三句咏画面所画,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态度:明褒实贬。
二、痛定思痛项羽\[宋\]张耒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首句的“沛公”,指刘邦。“百万”,极写刘邦的兵力之多,实际上刘邦入关时仅有十万军队。“保咸阳”,指刘邦入关之后,在张良、攀哙的劝导下,对咸阳采取了保护性措施,沒有对其实施报复性的屠杀,因而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
次句的“柔仁”,指刘邦采取的仁义之举;“暴强”,指项羽入关前坑杀二十万秦降军,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并将咸阳秦宫付之一炬。“伏”,战胜。全句说:自古以來,仁义之师总是能最终战胜残暴之军。意即仁义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残暴的项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项羽垓下败亡之际唱的《垓下歌》。“君”,指项羽。“恨”,憾,遗憾。此句说:项王不必因为垓下兵败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遗憾。
第四句,“拔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