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四面楚歌 (二)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3.自刎身亡不再起兵东城之战的“胜利”激发了项羽的勇气,原來“自度不得脱”的项羽又打算东渡乌江了。恰好,乌江亭长停船在岸,对项羽说:江东之地虽然不大,方圆有数千里,人口有几十万,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赶快渡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上來也沒有船,无法渡江(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着说:上天要亡我,我还何必要渡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况我与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沒有一个人活着回來。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拥戴我,让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里沒有愧疚吗?

    项羽与一生爱笑的曹操相反,最爱发怒。但是,面对乌江亭长,项羽笑了。但是,这悲凉的一笑之后,项羽就决定以死明志了。

    于是,项羽对乌江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经一天日行千里,我不忍杀了它,还是赠给你吧(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让跟随他的骑从都下马步行,拿着短兵器作战。项羽一个人又杀死汉兵上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此时,项羽正好看见汉兵中的一员骑将吕马童,便问: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原來是项羽的部下――所以,项羽称他为“故人”,后來投靠了刘邦。吕马童定睛一看,马上指给另一员骑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羽说:我听说汉王用赏金千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头(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我为你做件好事吧。于是,自刎而死(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砍下项羽的头,其余的人互相争夺项羽的身体,导致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四个人各得到项羽的一部分尸体。五个人合起來,刚好是一个完整的遗体。

    于是,这五个人同一天都被刘邦封为侯。

    据《史记》的这段记载,项羽是乌江自刎而死,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认为:项羽不是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此文写得非常扎实,但是,司马迁写项羽乌江自刎也自有其史源。

    项羽兵败垓下之时是否有逃亡意识?

    应当有。

    他选择了只带八百随从突围的行动,说明项羽最初是打算摆脱被歼垓下的命运的。

    遭到“田父”欺骗后,项羽已经知道难以脱身了,因此,他要“快战”。

    “快战”的胜利使项羽重新产生了东渡乌江的念头,但是,面对乌江亭长的渡船他却选择了不渡江。项羽时而东时而西,前后矛盾,左右摇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天之亡我。

    项羽乌江自刎前对乌江亭长说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天之亡我是第一个原因。既然上天要我灭亡,我还要东渡乌江干嘛?

    第二,耻于起兵。

    唐人杜牧《題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当东渡乌江,卷土重來,再与刘邦争夺天下,而不应当自刎乌江。

    宋人王安石针锋相对地也写了一首《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上來?”王安石认为:项羽兵败是大势已去,即使江东子弟还在,谁又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來呢?

    唐人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取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的“争帝”说对项羽并不准确,项羽从未有过“争帝”的概念,项羽要的只是“霸王”的霸业,而不是帝王的帝业。但是,胡曾说项羽“取向东吴再起兵”倒是独具慧眼。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耻于再向东吴起兵。他自言“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耻于起兵的明确表述。

    汉四年,项羽二失成皋之后,与刘邦再次在荥阳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是由他和刘邦两人争战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单独和刘邦决斗。项羽要和刘邦决斗的想法太幼稚了,但是,项羽能够意识到为了自己当霸王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太自私了,他的这种忏悔意识在刘邦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刘邦是不惜牺牲自己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一定要做帝王,成就帝业。项羽既然有此忏悔之心,他当然不愿再次兴兵与刘邦争夺天下,因为,这将会再次扰动江东父老。因此,忏悔意识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再次兴兵的第三个原因。

    34.琵琶一曲十面埋伏在项羽的败亡之中,“十面埋伏”之说相当流行。今天书店里一些写汉代的书还说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了项羽。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

    文献中有关“十面埋伏”的记载有两个。

    一是《前汉书平话》:“垓下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的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乌江自刎。”

    《前汉书平话》今已失传,作者当是元人。

    二是琶琶大曲。十面埋伏为琵琶曲,有些曲谱记载它的曲名为《淮阴平楚》《楚汉》。今传《十面埋伏》分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十段。

    明人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已经有了和“十面埋伏”相似的记载,可知16世纪之前,此曲已经在民间流行。

    因此,历史上并不存在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之事。

    我们刚刚讲过,项羽半夜突围时带了八百名随从,顺利突围,直到天亮,才被刘邦军团发现。如果真有所谓十面埋伏,项羽八百人又怎能逃了出來?

    项羽最终是败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项羽本人所说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确实是实话,但是,局部战场的胜利无法改变整体战局的被动处境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