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以少胜多,先后打了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成为秦亡汉兴之际最重要的军事家;项羽还留下了《项王》一部兵书,他自己称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因此,项羽可以称为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战神。但是,他最终却战败了,那么,项羽在军事上有没有失误呢?人们常说项羽最后是被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的,历史上真有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的事吗?
16.巨鹿之战巅峰之役在古今人们的印象之中,项羽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对自己的军事生涯作了评估: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的概括,后人也多认同这一观点。项羽的军事才能真的像他个人所说的那样吗?
谈到项羽的军事才能,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个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战。
反秦军重兵三地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能体现项羽军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秦末大起义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迅速蔓延全国,当时起兵的武装集团多如牛毛。但是,反秦武装最集中的地点只有三个:第一是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处,这在战国时期属楚地,代表人物是陈胜、项梁、项羽、刘邦;第二是今山东地区,这在战国时期属齐地,代表人物是田儋、田荣、田横;第三是今河北南部地区,这在战国时期属赵地,代表人物是张耳、陈余。
秦二世二年(前208),秦国大将章邯奉秦二世之命,首先率领军队到达楚地。因为楚地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地,又是当时天下反秦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所以,这里理所当然地成为秦军扑灭反秦烈火的首选之地。
章邯先后打败了陈胜、项梁,导致陈胜、项梁被杀;并灭了魏,还打败了齐地反秦武装的一号人物――田儋。这样一来,当时天下反秦力量最强的三股势力实际上已经被章邯击败了两股,剩下来的只有赵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章邯率兵二十万到达赵国。
当时在赵国作战的有两支秦军:一支是秦朝驻守长城的“长城军”。这是秦朝的精锐兵团。长城兵团的主帅原来是蒙恬,蒙氏被秦二世逼死之后,这支精锐兵团由副将王离率领。另一支是刚刚打败陈胜、田儋、项梁的章邯兵团。两路大军联手,首先大败赵军,占领了邯郸。
困巨鹿危在旦夕赵王赵歇逃到了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秦军立即包围了巨鹿,王离率领秦长城军负责进攻巨鹿,章邯修筑甬道(两边砌有土墙的运粮通道),负责为王离军运送粮草。当时,赵王歇和张有困在巨鹿城内,陈余率领刚刚招集来的几万军队驻守在巨鹿城北。
王离的军队兵强粮足,张耳的军队兵少粮尽:巨鹿城危在旦夕。
张耳、陈余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年长,陈余年少,陈余对张耳像对待自己的父辈一样。刘邦与张耳是老朋友,刘邦起兵反秦之前,还跟着张耳住过一段时间。陈胜起兵之后,张耳、陈余奉命到赵国一带组织反秦武装,组建了赵国。
如果章邯打败赵军,灭了赵国,这对整个反秦斗争将十分不利。
第一,赵败则反秦斗争将进入低潮。
此前,楚地陈胜、项梁战败被杀,齐地田儋被杀。魏王魏咎在此之前也已经战败自杀。如果秦兵再攻下巨鹿,灭了赵,破杀了张耳、陈余,那么秦末反秦的三大主力就全部被章邯打败,整个反秦斗争将进入低潮。
第二,赵败则秦王朝统治可得以延续。
巨鹿一战集中了秦军的全部主力,也集中了天下反秦武装的全部主力。巨鹿之战是秦军与反秦武装之间的生死决战。此战若反秦武装胜,则秦军主力将被全歼,秦朝灭亡指日可待;若秦胜,反秦武装战败,秦朝的统治则仍然可以延续下去,反秦斗争何日可以重整旗鼓难以预料。
第三,赵败则刘邦陷入危急。
由于秦军的两大主力兵团都集中于巨鹿,客观上为刘邦入关提供了最佳时机。如果秦军在巨鹿打败反秦武装,秦军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入关和刘邦决战,刘邦在关中将陷入危急。
17.杀庆救赵威振楚国庸将误战事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楚王派宋义为大将,项羽为次将――也就是副将,率领五万楚军救赵。宋义原来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幕僚,由于他观察到项梁骄傲必然招致失败,曾向项梁提出过戒骄戒躁的建议(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隋矣,臣为君畏之),但是,项梁听不进去,还嫌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宋义路遇齐国使者,便告诫齐国使者,别走那么快,走快了必然赶上项梁兵败之祸(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这位齐国使者果然目睹了项梁的兵败,因此,他在楚王心面前大夸宋义懂得军事,宋义的口才又使楚王对他十分赏识(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所以,在项梁兵败身亡之后,宋义成了楚军的最高统帅(因置以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如同称“公子”;“冠军”,即是最高统帅。项羽只当了个“次将”。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宋义率领楚兵走到安阳(今山东曹县),驻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主张迅速进兵,楚攻其外,赵应其内,一定可以大破秦军(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但是,宋义却主张坐山观虎斗,让秦赵先打(先斗秦赵):秦攻赵国,打了胜仗,军队一定十分疲惫,我们楚军正好利用它的疲惫攻击它;如果秦军打了败仗,我们正好乘胜追击。
宋义只是一介书生,并没有实战经验;他懂得骄兵必败,所以,看出了连续大胜秦军的项梁军必然重蹈骄兵必败的覆辙。但是,从本质上讲,宋义并不是救赵的合适人选;只是因为项羽受压抑,宋义受信任,这才使宋义轻轻松松地当了上将军,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