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楚兵救赵。
但是,宋义却对项羽压根儿就看不起,反而以军令压制项羽。
项羽认为,宋义是一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一个刚刚成立的赵国,赵国必败无疑;而且,楚国刚刚打了大败仗,整个楚国的安危都系于此一仗。所以,宋义这种做派,绝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刚好这个“卿子冠军”宋义又派他的儿子到齐国担任国相,自己天天喝酒(饮酒高会),不顾士兵饥寒。
斩首夺将旗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项羽采取“斩首行动”: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命令我项羽诛杀了他(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项羽一生从未玩过手腕,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刘邦相比,项羽一生玩这类政治手腕实在是太少了。
项羽通过“斩首行动”震慑了宋义手下的将领,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一直追到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怀王至此,也只能承认现实,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杀庆救赵”。“庆”,指卿子冠军宋义。
斩杀最高军事长官,这在中外军事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巨大的魄力。而且,这种行动必须出自公心。
项羽列举了宋义的三大罪状:第一,贻误军机;第二,错估形势;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长期滞留,不思进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现宋义所谓的秦军战后“承其敝”的状况;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不恤士卒。
儿一,贻误军机;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一个刚刚成立的赵国,发项羽“杀庆救赵”的斩首行动,对反秦斗争而言:项羽正式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反秦武装,改变了战场上的攻守之势;对项羽而言:为项羽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知名度,为他下一步发挥名人效应奠定了基础。《史记》记载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的影响是:“威振楚国,名闻诸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陈余在张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围,结果全军覆灭。
前来增援赵国的燕国臧荼、齐将田都也都不敢出战,都驻守在陈余大营的周围观望。
田都,田都原为齐将,曾从楚救赵,并随项羽入关。项羽封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领地被吞并。
力挽狂澜反秦业定项羽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破釜沉舟项羽首先是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锅;甑,是蒸米用具)。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朝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臧荼,燕将,后臧荼从楚救赵,因从项羽入关,立为燕王,都蓟。由楚降汉,登基两年,谋反被诛。
公元前162年,臧荼曾外孙女被汉高祖之孙立为,王?是生母。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熟语“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司马迁的《史记》一连用了两个“无不”描写这场战斗的惨烈: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评价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统帅诸侯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的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巨鹿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项羽给予的巨大的军事压力。
解除了巨鹿之围后,项羽率部驻守在漳水南岸,诸侯军驻守在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态,给章邯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双方对峙相持约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行,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其次是章邯的备受猜忌。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