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二)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爱,一旦被剥夺了这种爱,人的内心就无法平静,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但更为重要的是,将我们的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这也是我们的内在需求。

    §§§第五节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有着强烈的爱的冲动,去爱我们的同胞。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会扭曲,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成熟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自身具有给予和付出的冲动,他们希望结婚,能够生个孩子。人是能够做到这种慷慨大度,无私奉献的,这是人性的固有本性,成人所具有的结婚生子的念头便是最好的证明。父母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给生命增添些什么,而不求得到什么回报。

    人们强烈的地希望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这种付出既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人们会努力地去建造一座桥梁、写一首诗、做出一项发明,或者发现疾病的治疗方法。那些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会认为,人是彻头彻尾的自私的动物,人们身上体现出來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反驳。

    从他人那里不断地索取,这是自私自利的本质特征。在人格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观念便会让位于另一种观念,即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之外发育成长,这不仅体现在结婚生子,建立家庭这一方面,也体现在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不断地努力之中。

    一个人如果在自我的世界中徘徊太久,就会产生腻烦之感,便会产生强烈地关注外部世界的需要。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接受,而应该让自己成为鲜活的生命之泉,去滋润他人。生活并不在意我们在这些问題上所持有的愿望,但随着我们生理的成熟,现实逼迫我们放弃那些自私的观念----不要做社会的寄生虫,而应该积极地参与生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向世界奉献自己的爱,这是成熟人性的一部分,这种冲动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理学还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即希望这个世界由许多种独立的个人组成,而这些人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支配。

    显而易见的是,在我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來爱我们,崇拜我们之时,我们最终却不会很欣赏自己,同时也不会去很喜欢他人。我们只有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自由,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是自由的,而别人都受你奴役,这其实是你最大的不幸。

    如果世界是不自由的,自我、个性就无从谈起。如果社会上只有一个人独裁专制,别人都只是被迫地去服从,这样的世界着实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心理学表明,爱他人是爱我们自己的不可获取的条件。

    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希尔德认为,残忍和破坏性在人格中居于次要的地位,人性的主要心理冲动是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他以小孩子的行为作为观察对象,得到的结果证明了他的结论的正确性。给这些小孩子许多的木偶,他们是很容易将这些木偶弄坏的。但接下來,这些小孩子很容易将这些打碎的玩具重新组合起來,使他们恢复原來的形状。小孩子们看起來非常残忍和具有侵略性,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求知的冲动,他们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奥秘。

    小孩子表现出來的好奇和成人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不仅仅是渴望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也体现了人天生所具有的建设性和爱的本能。我们应该将自身所具有的力量表现出來,努力地帮助我们周围的同胞实现他们的自由,让他们保持人格的完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肯定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当人们沮丧和无助时,当人们无法解决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他们便将这种报复欲望转向了外在的世界,用破坏和仇恨去寻求满足。

    但人的虐待性倾向并非人性的全部。无数的心理学家用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他人的爱和肯定,是人性的基本倾向。当人们消除了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这种爱的倾向便会很明显地表现出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