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斩首文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民风·乡情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实不然。这里距孔夫子家乡仅三百多里,素有文化传统。隋时《地理志》记载说,丰人“尊儒慕学,有沫泗之风。”对读书人很敬重,求学也刻苦,在附近是出名的。好学之风延续数千年,也传下来了。丰县学生在历届高考中升学率都很高。一九六四年高考,丰县中学居江苏第二名,仅次于苏州中学。那时,我还在丰县中学读初中,校长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回来,开师生大会传达,说人民大会堂如何好,北京的猪肉如何好吃,听的人馋得要命。虽然没吃上北京的猪肉,但也很高兴,为母校自豪!有人说,丰县两大特产:羊肉汤——梆子戏。一点不错。梆子戏接近豫剧,只是更激越一些,这符合丰县人的性格。三十岁以上的农民,喜欢喊“官戏”。上地下工,左肩扛锄头,右肩搭衣服,光个脊梁,踏着田间小路,一昂头便唱起来:“西门外放罢了,三呀三声炮……”高腔大嗓,声震四野,俨然伍云昭转世,威风凛凛,统兵南阳。这里是江苏梆子戏的发源地,现在的江苏省梆子剧团,它的前身是丰县梆子一团。由于群众会唱戏,所以也就懂戏,行家里手极多,被称为“戏眼”,看戏挑剔得很。解放初,有个有名气的演员在丰县演戏,唱到发狠时,手持马鞭跺起脚来,戏台子被跺得“嗵嗵”响。一个老“戏眼”踱到台前,摆摆手:“哎——慢,慢。相公,你现在是在马上,扔了马鞭子再跺脚吧!”说罢转脸就走,一场戏就这么砸了。当然,这有点霸气,不大礼貌,现在当场叫人丢丑的事没有了。

    河南有几个全国出名的演员到丰县演出,牌子响,票价高,几场戏演下来,反映平平。也许是名声太大,观众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也许是认为小地方,没有太下力气,结果小水沟里几乎翻了船,群众不买你的帐。但对那些演唱精彩,或虽不甚精彩,但演出认真的演员,群众还是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由此,也可以看出此地人的性格。不管什么事,你别轻慢他,不然,他会暴躁起来。丰县人决没有韩信的气度,能忍胯下之辱。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一点上,是有违圣教的。但你若真诚相待,他也会两肋插刀。这里人为人做事,多是服从感情,不大注意理智,因此常常吃亏。县志上对丰县人有一段记载:“大约丰俗敦行尚义,务本力穑,敬士礼贤,乐输急公,犹有先王之遗风焉。至于好勇喜斗,不免见讥贤者。苏文忠曰,人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生斯地者,亦可知其所感矣。”这评价是很准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带人民传统的美德,越来越发扬光大,旧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得到克服。因此,在这界首之地,既可以体察到纯朴的古风,也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新风。这对搞文学的人来说,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