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PK秦舞阳
侯宝林先生有《关公战秦琼》的相声段子,你在唐朝我在汉,照样对垒大战一番,如同黄易时空穿梭的《寻秦记》,古今人物历史交错,奇思妙想。可惜历史终究是单行线,不但不同年代的人物无缘聚首,就算同一时代且有缘相会的人物,也早已划定了身份,再无重头來过互换角色的可能。不过这并不妨碍我这样的好事者,颠倒角色搅乱阴阳,做些大胆而无聊的想象。历史尽管不可改变,却从不缺乏涂抹和改编。
《刺客列传》里最著名的人物无疑是荆轲----中国古往今來最具声望的刺客。不但知名度盖过同时代的聂政、专诸、豫让,也令《游侠列传》里郭解、剧孟之流的所谓侠义相形见绌,堪称侠之大者。刺秦虽事败,豪情却足证天地。
搭档不得力,是荆轲失利的原因之一。秦舞阳作为副使,本有协助荆轲的重任,走到宫殿台阶下,尚未登堂入室,却早已脸色大变,惊恐不安,惹得秦廷的群臣都感到奇怪,恐怕是从未见过胆怯到如此地步的使臣。尽管荆轲笑着化解了秦王的疑惑,秦舞阳却也不得和荆轲一起靠近秦王,荆轲只好一个人执行刺杀任务,终未得手。
抛开历史不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若二人不是联手,而是狭路相逢的对手,谁会是胜者?大概荆轲的获胜毋庸置疑,从刺杀中的表现看,荆轲勇于秦舞阳百倍。然而,据我分析,荆轲未必能胜。太史公描述秦舞阳只用了一句话:“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十三岁杀人,比起武松、鲁智深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旁边人连正眼回视也不敢,其凶煞可知。再看荆轲,先是在榆次与一位叫盖聂的侠客论剑。这里的论剑只是口舌之争,绝非金庸“华山论剑”的生死相搏,结果,双方起了言语冲突,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扭头就走,回居所打点行李,赶紧离开了榆次。后來,又在邯郸和另一位剑客鲁勾践赌博,再起争执,鲁勾践怒目而叱,荆轲故伎重施,一句话不说地跑掉。这两次的行径够窝囊,怎么看也不像大侠所为,稍有些血气的男人也不至如此。由此推之,若是荆轲和秦舞阳角力,还是秦舞阳胜算大。
十三岁杀人,明知刺秦有去无归,仍旧起行,秦舞阳不可不谓勇。何以见到巍巍宫阙,凛凛刀甲,却惶恐难以自已?若沒有刺秦的一幕,荆轲不过是一个冒称侠客,胆小如鼠的小丑形象,根本不值得太史公浪费笔墨。可知听其言,观其行,也还不够,表面的高下也不足为凭,非要大难将临,生死一线的关头,才辨出一个人的勇与怯。
吴起拒当驸马爷孙武,“兵圣”也。太史公将孙武、孙膑与吴起合为《孙子吴起列传》,可见吴起非等闲之辈。不过,吴起作为一代名将,沒有战死沙场,却死在宫廷政变之中。
说到打战,吴起是战无不胜的猛将,命运却一波三折。遇合之事,原本无凭,终身不遇之人,古往今來,多有人在。不过,吴起并非不遇,恰恰是命运给了他很多机会,吴起也极力试图抓住机遇,却最终将他引向绝境。
由现代观点看,吴起是极端的事业型男人。不仅为了事业不顾及家庭,简直就是通过戕害家庭來达成事业。吴起年轻时四处求官不成,耗尽家财,乡人讥笑他。这个未來统领千军的人,心胸却颇为狭隘,受不得冷嘲热讽,一生气,杀了三十多人,然后与母亲告别说:“我不当上卿相,绝不回來。” 吴起跑到鲁国,以大儒曾子为师,母亲身故时,一心求功名的他倒是实践了诺言,拒绝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以孝道为本的曾子,看不惯这种弟子,直接跟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后來,赶上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准备启用吴起为将。然而,他妻子是齐国人,这让国君有些踌躇。吴起得知此事,二话不说,自己动手杀了妻子,做了鲁国的大将,把齐国打的大败。可惜一旦危机过后,对这个杀妻求职的人物,鲁君还是不放心,吴起只好跳槽改投魏文侯。
吴起在魏国拜为大将,镇守西河,以拒强秦。文侯驾崩,武侯即位,屡战屡胜的吴起更受重用,却为魏国国相公输所嫉妒。公输娶了武侯的女儿,于是心生一计,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但魏国太小,又和秦国相邻,万一吴起想投靠秦国怎么办?”武侯觉得此言有理,公输借机出主意:吴起现在反正沒老婆,让他娶您的女儿,做驸马爷,如果吴起同意,则表明他无异心,要是不同意,那就说明他要走。武侯认为是个办法,交托公输去办。
公输先让吴起见自己的公主老婆,故意让公主当着吴起的面羞辱自己。本來胸怀就不太宽广的吴起见到“河东狮“的架势,揣测自己要娶的那位也好不到哪去,又不能像上一任妻子,一刀杀了,只好赶紧向武侯推辞,不愿当驸马爷。这一下着了公输的道,魏国待不下,流亡到楚国。在楚国,得罪贵戚太多,等到靠山楚悼王一死,这些贵族就乱箭射死了吴起。
对贪恋权位的人,攀龙附凤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吴起却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可见他并非追慕富贵和权势,的确是以事业与名位为重。只是,一切事业都要人伦与情感的支撑,一心追求成功,刻薄寡恩的吴起最终还是输在做人上了。
秦王击缶
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大气磅礴,开场千人击缶的场面动人心魄,也让全世界人认识了一种叫缶的乐器,
其实,若不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宣传,知道这种乐器的中国人也寥寥无几。《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这样的记载: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要求赵王鼓瑟,然后让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显然是对赵王的侮辱。站在一旁的蔺相如走上前來,请秦王击缶。一贯恃强凌弱的秦王大怒,置之不理,蔺相如跪在秦王面前举着缶,秦王依旧不肯。蔺相如道:五步之内,让我用颈项的鲜血染上大王吧。秦王的侍卫们纷纷拔剑相向,蔺相如怒目断喝,可能是狮子吼的神功唬住了众位大内侍卫,不敢贸然动手。秦王见情形紧张,只好勉勉强强别别扭扭敲了一下缶,算自己下了台阶,蔺相如令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个故事很多人知道,只是其中出现的缶却容易为人所忽视。缶本是盛酒的器皿,发展成乐器还要感谢酒徒。我们现在喝的高兴可以去ktv纵情一曲,古代人喝的酣畅,就随手揪个东西敲打节奏,缶的音乐潜能就这样发掘出來了。李斯《谏逐客令》里说:“夫击瓮叩缶搏髀,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