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梦魇红楼张爱玲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重读《红楼梦》,据说名著是需要不断研读的,茅盾就可以将《红楼梦》倒背如流。说來惭愧,上次是何时读的已记忆模糊。我十二岁读《红楼梦》,小学尚未毕业,全无心得,所好奇者无非其中儿女情长,只能算青春期的萌动。张爱玲自称八岁读“红楼”,二十多岁扬名上海滩,你还在面对大师高山仰止,张爱玲的作品已经跻身经典,可见其天才。虽然四十年代后的作品续旧者多,推新者廖,有江郎才尽之叹,然而仅凭四十年代的作品也足可名彪功成。

    张爱玲的文字沒有过多煽情与火气,娓娓到來,常在不经意处蕴涵无尽意味,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难得有如此阅世的体验,的确是早熟的天才。细腻而温婉的笔触,仿佛针脚细密的刺绣,绣起一袭华美的生命之袍,爬满命运的蚤子。张爱玲的小说明显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傅雷四十年代谈张爱玲的作品,曾指摘其中一些旧小说的渣滓。其实旧小说对于张爱玲的影响并不仅在于文字,更深刻的见于结构和思想,这其中《红楼梦》的影响尤为重大。去国后的张爱玲耗时十年研究《红楼梦》,比之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虽一著一评,不可同日而语,但亦见深心。张爱玲潜心研究红学,和早年《红楼梦》对她的影响当是互为因果。

    《红楼梦》是一部工笔长卷,张爱玲的作品是一个短小的电影。张爱玲的阅历和体验毕竟无法和曹雪芹相比,用曹雪芹一生构建的巨著和二十岁的张爱玲的作品相比较,也有失公允。然而隐藏在张爱玲作品深处的苍凉,却与《红楼梦》中的灵魂相通。曹雪芹让自己的人物在繁华和煊赫中生活,看繁华化作破败,煊赫转成萧瑟,“千里搭长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张爱玲让曹七巧在家族中争斗,在三十年后的月光中想着肉店里的朝禄,沈裁缝的儿子。同样的苍凉,在《倾城之恋》的那面粗糙的墙上,《花凋》里川嫦的皮鞋上,我们可以清晰的读到。虽然场景在改变,人物的心态各异,一以贯之的苍凉仿佛繁华后面寂寞的脸,萦绕不去。

    如果从张爱玲对《红楼梦》一些腔调和词句的描摹和抄袭,以及这种内在旋律的迎合因而认定张爱玲的作品是对《红楼梦》的刻意模仿,却又失偏颇。毕竟张爱玲的时代和曹雪芹的时代相去甚远,上世纪四十年代,新文学已经经过了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而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日渐深远。张爱玲开始创作的三四十年代,新文学已经度过初期的探索阶段,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沈从文的《边城》早在1934年已告竣,老舍的《骆驼祥子》完成于三十年代,茅盾试图用阶级斗争的观点阐释中国社会现象的《子夜》也成书于那个时代,钱钟书正和张爱玲在同一个城市中锱铢积累的著作《围城》,新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小说恰恰产生在张爱玲置身的时代,而张爱玲既出现在一个文学的高峰时代内,也是那个时代终结的标志。张爱玲钱钟书之后直至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再沒有产生过能够达到同样高度的小说。(老舍的《正红旗下》本來有希望成为老舍的经典之作,可惜因为人为的阻断而终未完成)而伴随新文学一同涌动的西方思潮,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娇蕊这样的人物是在旧小说中无法出现的,《心经》里面的小寒爱上自己的父亲也可以看作新思潮的影响。张爱玲极具镜头感的细节描绘,在沒有电影的时代,我们是很难见到她那些类似与蒙太奇和特写的表现手段的。例如《金锁记》中七巧照镜子而产生的时空转换,几乎可以用现代的电脑特技美妙地展现。而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与大观园更加云壤有别,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贵胄公子,生活在大观园的女儿中,不食人间烟火,林黛玉是不谙世事,为情而痴的女子。而张爱玲笔下城市中的人,更多的是世俗的欲求。张爱玲的文笔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响,却不再有《红楼梦》中的梦幻氛围。寂灭与苍凉,在《红楼梦》里归结为茫茫大地,食尽鸟投林,一个家族的衰败,也是梦幻繁华的破灭,而张爱玲只是让流苏把蚊香轻轻踢到桌下,让一个城市的浴火,成就一段世俗的恋情。振保可以忘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继续做他的好人,《封锁》里的吴宗桢一念之间的真情,又迅速恢复到理智的状态,张爱玲的人物是冷静的,人生的激情都被世俗的愿望磨损,灯红酒绿中是落寞的身影。我们与其说张爱玲模仿《红楼梦》,不如说《红楼梦》的旋律透过百年的光阴和张爱玲的琴弦产生了共鸣。这是心性与精神的共鸣,然而张爱玲却用独一无二的声音吟唱而出,这才是张爱玲的价值所在。

    可惜的是,我们沒有能够看到张爱玲构建出《红楼梦》那样的鸿篇巨制,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天才。《红楼梦》是宏大而多角度的,产生这样的作品是天才,更是思想的历练和升华。张爱玲缺乏的是曹雪芹俯瞰众生百相的哲学高度,她的作品是感性的,情溢于笔,色绚于纸,然而缺乏理性的思索。她的題材是单一的,后期更是陷入重复的圈子,终于在重复中沉寂。但我们是否有必要要求她达到《红楼梦》的高度呢?看看时下一些女作者或者感情泛滥,或者绮艳庸俗,或者琐碎低级的所谓作品,张爱玲这面古典情调的镜子,不是令人反省吗?

    张爱玲历來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其实有几个人不曾有争议呢?),这其中包括她的作品,也包括她的为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于千万年时间无涯的荒野上,我们遇见张爱玲,还需要更多的言语吗?

    城市日渐繁华,大家都在回灯添酒,重施浓妆,是该读读张爱玲那些繁华背后的故事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