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
(一)
倭如南进,则其必介入欧战,并与美发生冲突,于我有利也。
1940年1月16日,日本发生政变,由“南进”政策的推进者,海军大将米内光政出來组阁。
新内阁认为欧洲的战局,对于日本南进极为有利。因为法属越南和荷属东印度等,都是已被德国所攻占的领有国的殖民地。缅甸所隶属的英国,也正处在欧洲的苦战之中。因此,日本认为这时是在东南亚炫耀武力、建设“东南亚共荣圈”的极好机会了。
于是,新内阁决定把进攻东南亚作为它下一步的侵略计划。日寇侵略东南亚各国,一是掠夺战略物资,再就是切断越南、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断绝国外对中国的支援,逼迫中国政府投降。
原來,蒋介石以为日寇南进是准备进攻中国的西南大后方,“但都沒有设想到像这样的南进。”于是,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形势作了新的估计:日寇如果南下太平洋,对中国不会有更大威胁,美日双方必然发生海战,中国可以从中渔利。美日海战结束,中国便可以对日实行反攻。
(二)
美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此必为倭最大之打击。倭如能知机,则其必改变侵华政策。
美国国会通过扩大军费的议案,意在着手准备太平洋战争。在此之前,美国已有明显的态度: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对华给予经济援助。
美国自1938年即开始采取积极性的援华抑日政策。在答应了中国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后,更于1939年7月照会日本废止《美日通商航海条约》。接着于1940年3月,又对中国提供以锡为担保的2000万美元借款。这一切,当然使日本侵略者受到连番打击。尤其得到美国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情报后,日本所受打击最大。
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美国一方面寄希望于中国战场,出钱让中国军队拖住自己;另一方面准备亲自动手与自己较量。
但法西斯德国在欧战中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特别是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日本马上取得英、美、法等国“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谅解,掀开了南进的序幕。
紧接着是日本重新组阁,确定方针,进行在太平洋对英美开战的准备,这是后话。
蒋介石设想“倭如能知机,则必改变侵华政策”,这不过是幻想。
若说“改变侵华政策”,那就是更加迅猛地向中国反扑,同时南下太平洋。因此,着实松懈不得。
【7月14日】
其言完全为偏袒倭寇,且藉此以委卸其停止滇缅路运输之责任。
日本南进有两个企图:
一是由于美日通商条约期满废止,美对日禁运的经济制裁也已迫近,因此急需在南方找到资源。
二是切断由法属越南和英属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
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看准机会,马上向美、英、法等国提出“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要求;紧接着迫使荷印当局接受了它所提出的稳定供给石油、铁矾土、橡胶、废铁等13种战略物资的要求。
6月12日,日本又与泰国签订了“日泰两国任何一方第三国攻击时,互不援助第三国”的条约。
6月17日,法国投降德国。
6月19日,日本向法国驻日大使安里提出越中运输线继续使用,同时,取得由法国的越南总督卡特禁止将武器、弹药、汽油、卡车等物资输往中国的签约,并允许日本派监视委员会前往查核是否有效实施禁运。
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面临着德国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当时的美国依然不想直接介入战争,英国只好单独对付德国,因此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
日本又瞅准了机会,趁火打劫。
6月24日,日本向英国提出了封锁滇缅公路的要求。
7月10日起,德国空军开始空袭英国的港口和船只,这样,英国的力量都投注到欧洲,对日本在亚洲方面的压力,只好暂作搪塞。
7月14日,英国通过新加坡的广播表示:“正为解决中日问題而努力,并避免助长战争之行动。”
看來,日本南进的第二个企图即要达到,截断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援为期不远了。
对中国來说这确实是一个沉重打击。
作为英国來讲,不管怎样,不应该以欧战紧张作为牺牲别国利益的借口,这实质上是作了一件为虎作伥的事情,是一种无耻的投降行为!
【7月17日】
近卫组阁,其对南洋与侵华,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更延长。
米内光政内阁与有田八郎外相,在外交上均倾向于采取和英美协调之态度。这一点与陆军主张和德国同盟之主张背道而驰。于是陆军大臣?俊六以单独辞职的强硬手段倒阁。米内光政内阁无奈,于7月16日总辞职。
新组阁者,乃是“七七”事变时的日本首相,一贯鼓吹“建立举国一致的新体制”的近卫文?。
由他组阁,必然重蹈“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的覆辙,使战争势态更加扩大。
蒋介石认为,“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便延长。”战火烧到南洋,必将侵犯列强之利益,特别是美国的权益,必然引起海战,或许英国也会助战,南洋战局一开,中国便可从容不迫地实行持久抗战,战事延长了,但由于列国干预,肯定稳操胜券。
【7月18日】
昨夜,倭英停止滇缅路运输协定已在东京发表,倭寇封锁之计已售;但余以四川为中心,当有百万基本军队,可战可守,倭岂奈余何!
针对英国7月14日在新加坡的广播,蒋介石于7月16日发表讲话,向英国提出警告如下:
“如果以滇缅路运输问題与中日和平并为一谈,即无异英国帮助日本,迫中国对日屈服,其结果必牺牲中国之友谊,且必牺牲英国在远东之地位……如英国果有此行动,余可断言:英国必获极端相反之结果,其本身必遭无穷不测祸害。如英国视为停止滇缅路运输可以缩短远东战争者,余复断言:其结果必更助长远东之战祸,而扩大远东之战局。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