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日记揭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1937年(五)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8月15日】

    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胆矣!

    8月14日,在上海东部海面上,出现了由东向西移动的暴风雨圈达300公里的台风。整个东南沿海阴云密布,气候恶劣。但是,中国空军却出其不意地实行空袭。当天的上午10时整,首先轰炸了日军起卸物资的上海汇山码头和陆战队司令部、纺织厂,还炸伤了日本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

    接着,在当天下午5时整,由大队长高志航率领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的27架飞机,从河南省周家口飞往杭州,当即将在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降落之际,与日本海空航空队台北基地的第三空袭部队鹿屋队的18架九六式轰炸机遭遇。

    高志航当机立断,命令第四大队对日机开战,高志航首立战功!中国空军在这次空战中共击落6架日机,其余日机逃遁于南方阴霾之中。当天晚上,日方广播:“18架飞机之中,13架失去联络。”而中国空军却沒有受到任何损失。高志航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写下了中日战争史上最初击落日机的光辉记录。

    后來,在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提议下,确定8月14日这一天为“空军节”。

    提到宋美龄,还得说几句。国民党空军是宋美龄组建的。为了组建空军,她在全国发动募捐活动,同时还认真钻研航空理论。她用募集來的巨款从德国、意大利等国购入大批先进的战斗机、轰炸机。国民政府和国民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第一支独立建制的空军部队,并任命宋美龄为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支空军的第一位司令)。

    蒋介石在这页日记中,表现出对于对日首次空战胜利的异常兴奋与感慨。

    【8月17日】

    唯信仰可以移山也。

    上海攻防战正在激烈进行,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战前双方兵力比较如下:

    日本兵力:现役38万人,预备役73万人,后备役87?9万人。常备师团17个,每个师团官兵共约2?7万人,其中马匹5800匹、步骑枪9500枝、轻重机枪600挺、各式火炮108门,战车24辆。海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飞机2700架。

    中国方面:全国总兵力200余万,无预备役和后备役。步兵师182个,新编制的步兵师共有官兵1?0923万人,步枪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步兵独立旅46个;骑兵师9个,独立旅6个;炮兵旅4个,独立团20个。海军新舰艇66艘,最大吨位3000吨。空军有600架飞机,可参战的仅305架。由于经济落后,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远不如日本。

    “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当天日方有两个师团增援上海。14日,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以第三、第十一师团编成“上海派遣军”。先后投入总兵力20万人,共十个兵团,火炮300门,战车200辆,飞机300多架,军舰10艘。

    面对向上海不断增强兵力的日军,中国方面所投入的陆军兵力虽居相当优势,但由于缺乏重武器,8月19日本來闸北、虹口、杨树浦一线还切实在我掌握之中,却仍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

    蒋介石面对敌我双方悬殊的现实,只好发出“唯信仰”之感慨了。

    【8月26日】

    此事未知英国取何种态度,或于全部战局之胜负有关也。

    早在卢沟桥事变刚一爆发时,蒋介石就急忙从庐山回到南京,以行政院院长的身份与各国驻华大使恳切会谈,希望得到各国的同情和理解。

    7月21日,蒋介石接见英国大使许阁森,提出如下希望:“现在局势,只有英美两国努力从中设法,或可变为和缓,而东亚和平亦可维持。此意请即转达贵国政府。”

    英国的态度如何呢?当英国外相艾登接到许阁森加急电报后,立即在下院答复质询:“在华北目前局势之下,欲举行英日亲善关系之交涉,尚非其时。”表示出英日正待进行的亲善谈判宣告中立的态度。接着,艾登首相接见日本驻英大使吉田,向日本提出忠告:“英国政府重视中日之间的和平解决。日本为了远东全局之利益,应该自我节制。东京似乎认为中国的抵抗不过嚷嚷而已,这种看法实则大错特错;我深知中国极愿和平,但蒋介石委员长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是不能再忍的。”

    英国的态度很鲜明,对日所说的话也很强硬,这与国际诸国相比也算得上较为积极的了。但由于英政府正忙于筹谋应付蠢蠢欲动的德国的对策,因此只要它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侵犯,则尽量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

    美国反应冷淡。7月25日,蒋介石在南京接见美国大使詹森时强调说:美国是表明尊重中国主权的《九国公约》的发起国,在国际法与道义上都有协助制止日本行为的义务。可是美国国务卿赫尔在8月12日发表的声明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希望遵守国际条约,中日两国不要诉诸战争,而且只在强调“美国所关心的是保全在华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并沒有涉及什么具体的制止措施。

    法国袖手旁观。7月26日,蒋介石接见德国大使和法国大使。法国大使齐雅说:“在百年战争时代(14、15世纪),英国想征服法国,扩张势力于欧洲大陆,但结果终于失败,缩回三岛;今日之日本,下场也不过如此。”未言其他。

    各国均从其本国利益出发,虽极言反对日本侵略行径,但又不愿得罪日本,拿不出解决问題的有效办法,统统在作壁上观。

    为了阻隔中国从外国购入武器,日本于8月25日宣称:封锁由上海到汕头的海岸线。中国被迫只好经由香港铁路转运。

    当8月26日,淞沪会战正激烈时,英国大使许阁森由南京乘汽车前往上海途中,被日军飞机扫射负伤。

    蒋介石得知这一事件,希望英国以此与日本发生冲突,因此在这天的日记里道出对英国的希求,他认为英国毕竟比其他几国强硬些。

    但事后日方只是简单道歉赔偿,英国并无任何反应。9月4日,日军又炸坏英国两艘商船,甚至炮击“瓢虫号”军舰,也仍是由日方道歉赔款了事。看到英国对前后两件事的屈辱态度,蒋介石不禁为之寒心,他感到很气愤。于是,在9月4日接见美联社记者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