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借刀杀人:主父偃屈死 公孙谗言
齐厉王之死让汉武帝怀疑主父偃滥用职权,逼杀齐王;加上赵王告发公孙弘接受诸侯的贿赂,汉武帝一怒之下,把主父偃投入狱中。公孙弘趁机大进谗言,诱劝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公孙弘一定要致他于死地呢?
【众人推墙】
主父偃被抓之后,公孙弘对汉武帝说:齐王忧愤而死,又沒有后代,国土已归了朝廷,如果不诛杀主父偃,无法杜绝天下人的怨恨。
这样,公孙弘就在主父堰的生死盘上加上了最后一个砝码,天平迅速倾斜。
汉武帝原來并不想诛杀主父偃,听了公孙弘的这番话,终于下定决心,赐主父偃一死。
主父偃为巩固中央集权提出推恩之策,率先建言成立朔方郡,其他大小功劳无数,而且深得武帝信任。主父偃有能力、有靠山,主客观条件都是硬通货,为什么最终还是被汉武帝杀掉了呢?
第一,赵王告状。
这是主父偃被杀的一个引子。主父偃对齐王有怨而整治齐王,游历燕国不受礼遇而告发燕王,这些都令赵王倍感威胁而恶人先告状。
第二,众叛亲离。
主父偃得势之时,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嘴,大家贿赂他的钱,达千金之多。有人劝主父偃:你太横行霸道了。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已四十多年,自己的志向从未实现过,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们抛弃我,我穷困的时间太长了。况且大丈夫活着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经到晚年了,所以要倒行逆施!(我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五鼎食是说生活极为豪奢,五鼎烹指被处死。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來,拿出五百金摔到他们面前,并数落他们:当年我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你们又跑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请你们今后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主父偃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做派,太不得人心!比较韩信贵为楚王之后善待早年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仇人,悬殊实在太大。
主父偃贵幸之时,宾客盈门,数以千计。等到主父偃被杀,竟然沒有人愿意为他收尸。最后,还是一个叫孔车的人为他料理了后事。孔车因此大得汉武帝赞赏,被称之为厚道人(长者)。可见世情之薄,亦可见主父偃多么不得人心。
第三,公孙谗言。
公孙弘时任御史大夫,主管司法;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公孙弘给了主父偃致命的一击。
第四,武帝冷酷。
汉武帝是此案的最终裁决人,他的冷酷无情,直接导致主父偃被杀。
天罗地网之下、刀光剑影之中,主父偃之死,已属大势所趋。
【羊入虎口】
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诛杀主父偃,这一“借刀杀人”的毒计,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之前还有一次预演,不过功败垂成。
据司马迁《史记》的《董仲舒传》记载: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学《公羊春秋》,因此,公孙弘的经学功底远远不及董仲舒扎实。但是,公孙弘善于奉迎汉武帝,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公卿之位。这样,二人是你瞧不起我,我不待见你,十分不对眼。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大受武帝重视,担任过江都王的国相,后來,又回到朝中任中大夫。公孙弘却趁机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国相。(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把回朝不久的董仲舒派到胶西国任国相。
公孙弘建议董仲舒去担任胶西王的国相,究竟是何居心?
其一,远离中枢。
政治上的作为离不开权力中枢。权力中枢是什么呢,是中央,不是地方。影响大,效果好。如果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他的才学远胜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无疑是后顾之忧;公孙弘可能因此成了B角,一个跑龙套的。把董仲舒放到胶西国任国相,就是让董仲舒远离中央。这样,董仲舒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威胁到公孙弘的权力和地位。
其二,借刀杀人。
借胶西王之刀,灭董仲舒之人。胶西王刘端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哥哥,吴楚七国之乱后,他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西王。刘端残暴凶狠,就因为他宠幸的一个年轻郎官和后宫宫女淫乱,刘端就诛杀了这个郎官,还杀了他的儿子和母亲。
朝臣多次要求严惩刘端,但是,汉武帝念及手足之情,不忍降罪。于是,百官建议削减胶西王的封地。这次汉武帝同意了,胶西王国领土于是缩水大半。刘端心生怨恨,开始消极对抗朝廷。王国的府库因为失修而大面积坍塌,大量财产腐烂,他一概不管。他不准收租,撤消王宫警卫,封闭宫门,只给自己留一个专门,用來出人。虽然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却最喜欢“玩失踪”,频频改换姓名,摇身变为“贫民贵公子”,跑到别国浪荡闲逛。
到胶西国任职的二千石的高官,如果遵守汉代法律办事,刘端总是要找个罪名上报朝廷加以诬告;如果实在找不到罪名,他就毒死他们。刘端的鬼点子多得很,他的蛮横足以拒绝别人的劝谏,他的计谋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因此,胶西国虽然只是个小诸侯国,但是,在这里死于非命的高官非常多。(强足以拒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派董仲舒到胶西国任国相,就是想让胶西王來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公孙弘杀董仲舒的理由太简单了:一是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品行不端,引发了公孙弘的极端不满;二是公孙弘的学问不及董仲舒,引发了公孙弘的强烈嫉妒。就这么两条理由,公孙弘就要取人性命!
所幸的是,胶西王刘端尽管残暴成性,但是,面对一代大儒董仲舒,他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克制;沒有立即寻衅滋事。董仲舒很清醒,时间一长,肯定会出麻烦。不多久,他就借口有病,辞官回家了,算是落了个全身而退。
【难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