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死劫】
主父偃沒有董仲舒那么刚直,也沒有他那么幸运,终于死于公孙弘的第二次“借刀杀人”,死于公孙弘的第二次迸发的强烈嫉妒心。
当年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时,主父偃只是个郎中、谒者。公孙弘的出道比主父偃早,职位比主父偃高,这种官阶上的明显差别一般來说不会让他们产生利益之争。事实上,他们两个人发生正面冲突的只有一件事,即设立朔方郡一事。
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取得了河南之战的巨大胜利,夺取了匈奴长期占领的河套地区,这里水草丰茂,是匈奴的畜牧业基地。主父偃因此提出一个重大建议:在河套地区组建朔方郡。他慷慨陈词:河套地区,外有黄河天险,内有千里沃土;秦朝大将蒙恬当年就曾在此修筑万里长城。如果在这一带发展农业,就不用再从内地运送粮食,大大节省转运粮食的费用,这正是我们消灭匈奴的根本大计啊!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兴致盎然,马上转给大臣们朝议。
可公卿大臣全都反对,公孙弘尤为强烈:当年秦朝调动三十万人筑城建郡,沒有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做此“无用之功”?
其实,秦朝在河套已经建立了九原郡,公孙弘为了自己的主张,即使歪曲历史事实也在所不惜。
最终,汉武帝力排众议,支持主父偃,决定修筑朔方郡。
这是公孙弘与主父偃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而且还是出于公事而非私事。但是,我认为,对主父偃的这次胜出,公孙弘非常反感。
主父堰还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重大议案:
主父堰说:古代的诸侯国大不过百里,非常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国,动辄就是城池几十座,土地方圆几千里。天下形势宽缓之时,他们骄奢淫逸;一旦形势危急,就会凭借势力,联合起來。如果你想削减他的封地,他们又会像晁错削藩那样叛乱。
当今的诸侯王,他们的儿子、兄弟,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但是,只有嫡长子才能世世代代继位为王,其他的人虽然也是诸侯王,却沒有任何封地,这不符合仁孝之道。
如果陛下能降一道诏令,推广恩德。要求那些诸侯们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分封给子孙。那么,诸侯王的子弟一定高兴得双手赞成。这样,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却不用削减他们的土地,他们沒有实力与中央抗衡了。(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之策。每一个诸侯王子弟都可以由此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推恩之策因此得到了广泛拥护;同时,天下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各个诸侯国仅能自保,再无力对抗中央政府。皆大欢喜。
困扰西汉王朝长达数十年的诸侯割据势力,被主父偃“四两拨千斤”的一番推恩,就此瓦解。然而,主父偃越是聪明绝顶,越是不得公孙丞相见容。为什么?
公孙弘明显感觉到了主父偃的威胁!于是,公孙弘始而嫉妒,终而愤怒。
公孙弘不得不承认,主父偃虽然官声极差,但从來不缺少才华。建立朔方郡、施行推恩策都是主父偃的主意,而且,效果显著。凭主父偃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來的上升势头,主父偃极有可能某一天盖过自己,这是公孙弘最不愿看到的。
而且,主父偃是内朝重臣,公孙弘虽然贵为丞相,却是外朝之臣。就地位、资历、声望,外朝之臣胜过内朝之臣,但是,外朝之臣的决策权远不如内朝之臣。所以,拼才能,公孙弘沒把握;拼关系,内外有别。说得玄点,公孙弘只能拼综合素质了。而主父堰恰恰是个单项突出、漏洞百出、综合素质极差的人。
在公孙弘为自保绞尽脑汁之时,机会來了!主父偃由于处事不慎,在查办齐厉王**一案时,导致齐厉王自杀。赵王借机发力,举报主父偃逼迫齐厉王自杀。公孙弘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主父偃就这样被自己的倒行逆施、公孙弘的嫉妒怨恨,乃至众人的凉薄冷眼和汉武帝的袖手旁观,合力所杀。
的确,汉武帝的降罪直接宣判了主父偃的死期。为什么汉武帝要杀他一向非常欣赏的主父偃呢?他看穿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吗?
这件事从理论上讲有两种可能:
一是,汉武帝沒有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只是出于某种考虑采纳了公孙弘的意见。
二是,汉武帝看穿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出于另一种考虑采纳了公孙弘的意见。
我们先看第一种可能:汉武帝沒有看穿公孙弘的阴谋。
汉武帝个性凌厉,眼里容不得沙子。如果他知道公孙弘想借自己的手除掉主父偃,一定不会饶过公孙弘。这样,公孙弘的图谋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惹來一身麻烦。所以,我认为汉武帝沒有看穿公孙弘的图谋。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不保主父偃呢?他怎么甘心失去如此得力的宠臣呢?
汉武帝一直想剿除地方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齐厉王之死和齐国并入中央政府的版图,正中武帝下怀。但是,齐厉王之死在当时的诸侯中搅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飓风。这些诸侯王兔死狐悲,纷纷想借齐厉王事件,给耀武扬威的汉武帝來个下马威。汉武帝无以谢天下:只有借主父偃之头,平诸侯之怨气。
违心诛杀大臣,武帝并非首例。当年,建元新政时,在窦太后恩威之下,少年武帝挥泪斩窦婴。汉武帝哪里舍得?兴师动众的东朝廷辩,就是想放窦婴一条生路;但是,朝臣的软弱,王太后的高压,加上所谓的“遗诏”事件,窦婴才最终难逃死劫。
话说回來,无论杀哪个大臣,都不太关乎武帝的感情;作为一位封建君主,他本來就视大臣如奴仆,想杀就杀、该杀就杀。须知,楚霸王动了感情,刘邦才得到秦朝天下。前车之鉴,政治家武帝岂能忘却?
主父偃确是一大功臣,为解决困扰汉朝中央政府的诸侯王割据,他献出了一个奇谋:推恩分封。但是,主父偃最终却因诸侯群起攻之而被杀!
司马迁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他不仅在《史记》中真实地记录了事件的过程,还唯恐后人看不明白,清楚无误地写道:杀主父偃,徒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这就是历史的力量!这就是历史的审判!司马迁秉笔直书,毫不掩饰地揭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