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公孙丞相:八十岁终老 官运奇异
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了13位丞相;除去景帝朝留下的卫绾,其余的12位,都是武帝朝任命。其中,3位丞相被迫自杀,3位丞相遭遇他杀。只有一位,当了1年副丞相(御史大夫),5年丞相,80多岁寿终正寝,老死在丞相之位。伴君如伴虎,朝堂危机四伏。他是谁?他有什么特别之处,稳坐丞相交椅?是八面玲珑,还是老谋深算?是明哲保身,还是主动出击?
【大起大落成大器】
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很大。
吕后在惠帝死后,一心想封诸吕为王,以巩固吕姓家族的地位;但是,当一手遮天的吕太后提出这一打算时,右丞相王陵以刘邦生前的“白马盟誓”(非刘氏不王)为理由,坚决反对。吕后的裙带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
吕后并不死心,她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将王陵调离,任命亲信陈平为右丞相,终将大封诸吕一事办成。吕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行使皇帝权力,尚且要看丞相脸色,足见丞相之位多么重要!
汉武帝却不能容忍丞相的权力过大。他一方面广招人才,封为侍中(侍从),在宫中与他们一块儿议政,形成具有决策权的“内朝”,而使丞相沦为执行国策的“外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内外朝之制。另一方面对丞相实行严格惩治,造成了6位丞相死于非命的“恐怖”局面。
但是,偏偏一位老丞相公孙弘竟然毫发未损、稳坐官位,最后老死在丞相任上。
公孙弘年轻时曾经做过狱吏,后來因违法被开除公职,回老家当了猪馆。吃过这次大亏,40岁的公孙弘开始发愤读书,学习《公羊春秋》和杂家之学。
公孙弘另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他的后母非常孝顺。汉代讲究以孝治国,公孙弘的“大孝子”形象,在当地闻名遐迩。
建元元年(前140),汉武帝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公选“贤良文学之士”。此时,公孙弘即将走完人生的甲子年:60岁,命运之神将手伸给了他。
这一年,公孙弘的家乡推荐他参加公选。
公孙弘幸运地被选中了,同时被任命为博士(汉代的博士是一种顾问官)。
公孙弘任博士不久,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然而回朝后,公孙弘的汇报,却让汉武帝十分不满。也难怪,公孙弘年事已高,老气横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相比,难免有“代沟”,话不投机。
公孙弘何等聪明,他看出汉武帝不满意,马上借口有病,辞职了。见机抽身,明哲自保。此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开外,称病隐退,非常自然,不会有佯装的嫌疑。
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再次下诏,要求全国举荐贤良文学。公孙弘的家乡又一次推举公孙弘,但是,这一次,公孙弘丝毫不为所动。
他言辞恳切:我已经参加过一次公选了,因为沒有能力干好工作,所以,才告假回來。这一次还是推举其他人吧!但是,当地政府选來选去,只觉公孙弘合适,还是推举了他。公孙弘再次來京参加公选。这一次,命运之神更为眷顾。
参加公选的时候,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国家考试)把公孙弘的对策(公选时写的文章)排在下等;但是,在汉武帝亲自阅卷时,奇迹出现了:汉武帝将排在下等的公孙弘的文章列为第一名(举首)!
汉武帝召见参加公选的优胜者时,居然发现这位近七十岁的公孙弘长得很帅(状貌甚丽),龙颜大悦,立即任命他再次担任博士。
看來,从古至今,好的相貌,常常可以出奇制胜,成为建功立业的敲门砖。
公孙弘这次公选胜出,真正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亦进亦退立不败】
不过,公孙弘虽然因为公选胜出,以他一介布衣、风烛残年,怎么能当上丞相呢?
在汉代,丞相任职有一个明文规定:必须是侯!公孙弘此时离封侯显然相距甚远。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年龄。公孙弘第二次参加公选时已经60多岁了,这个年龄放到今天,早该退休下课了。然而,沒有任何竞争优势的公孙弘竟然独领风骚,还是要感谢命运的青睐。
中国历史上向來不缺少“枯木逢春”的例子。姜尚80岁方拜为国师,而且,老來发迹,沒有年少轻狂,沒有少不经事。年轮的重叠让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60多岁的公孙弘自有一套处世之道:
第一,以儒饰法。
我们在《董生对策》一集中讲过董仲舒曾向汉武帝上过《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主张,深得武帝赏识,成为后世尊儒的重大事件。
但是,汉武帝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也是一个极度专断的独夫。如果真要他按照儒家的仁政治国,是断不能接受的;当然,汉武帝不想落一个秦始皇那样独夫民贼的骂名;所以,他非常希望施行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表面上用儒家学说装璜门面,实际上还要行使独裁专制。
公孙弘狱吏出身,长期在司法部门工作,深通汉代法律,知道什么叫以法治国;同时,他40岁之后又学习了《公羊春秋》,也深深懂得公羊派的儒家经典。就是说,原來隔在法家跟儒家之间的那堵墙,被公孙先生打通了,不仅打通了,还彻底拆掉了,两间屋子并成一间,腾挪的空间马上宽敞了。这间屋子挂的招牌非儒非法、亦儒亦法,可以叫做“外儒内法居”。
因此,通晓文书、法律,又深谙武帝心理的公孙弘,创造性地以公羊派的儒家学说对法律进行了一番冠冕堂皇的阐述,深得汉武帝赏识(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第二,察言观色。
公孙弘面对汉武帝主持的朝议,通常是这样表现的:
一是开列各种方案,不去确定哪种最佳,而是让汉武帝在其中自选,绝不固执己见,和皇上去争执(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二是公孙弘和大臣汲黯见汉武帝时,总是让汲黯先发言,让汲黯当前哨、打头阵,自己躲在后面观风向、看势头。汲黯秉性鲠直,前面讲过,在卫青功封大将军时,满朝文武见了卫青都要下拜,唯独汲黯长揖不拜。汲黯陈辞之时,公孙弘对汉武帝察颜观色,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