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武帝新政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8.董生对策:仲舒定大政 独尊儒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位寂寞书生的出现,为大汉王朝,乃至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定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基调;成为上继孔子、下启朱熹的里程碑。他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凭什么一鸣惊人?武帝因何如获至宝?成名后的他能否实现“兼济天下”的书生之梦呢?

    【天人三策惊汉武】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一则“目不窥园”的励志故事,鼓舞了一代代学人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目不窥园”的记载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不过,中国古代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现在的博士是一种学位,那时候的博士是一种职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形容一个人专心苦读,心无旁鹜。

    景帝下世,武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目不窥园”的书生董仲舒的学人生涯又会因此发生什么转机?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海选”什么呢?这次“海选”主题是:贤良方正、直言敢谏。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

    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

    皇帝提问,考生回答。这个过程叫“对策”。汉武帝一连三次提问,叫策问;董仲舒一个不落地回答三次,就叫策文。这就有了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到底说了些什么?汉武帝为什么如此看好“书呆子”董仲舒呢?

    所谓《天人三策》,就是有关天人关系的三篇策文。“天”指上天,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既不是我们看到的“天”,地球的大气层;也不是我们知道的“天”,茫茫的大宇宙。而意味着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关系和自然规律,以及这一切的总和。因此,中国古代把“天”也常常称之为“天道”。至于人,就是你我他,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群。

    【千古书生定庙堂】

    如此精湛的整套理论,董博士是怎样推销出去的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16岁皇帝的兴奋点,最好就从新人上任的“三把火”谈起。

    《天人三策》第一点,新王改制。一个王朝建立以后,新登基的皇帝就是“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即一整套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改制”必须从外在的“仪式”做起。包括两点:第一,“改正(zheng,蒸)朔”;第二,“易服色”。即“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先来谈“改正朔”。“正”就是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现在最简洁的表达,就是改变历法。

    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不仅仅是王朝的服装,还有祭祀的牲口啊、车马啊等等,颜色都要变。中国每一个王朝都崇尚一种颜色;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新王朝建立以后,旧王朝的颜色扔到一边,大臣合计,新王拍板,决定标志新王朝的颜色。

    这不是做表面文章吗?这套仪式能否吸引汉武帝的眼球呢?事实上,年轻的汉武帝瞬间就被说服了。

    因为,这套仪式是从理论上求证新政权的合法性。刘邦一介草民,怎么当上皇帝的?汉朝代替秦朝是异姓取代前朝的重大事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不就是折腾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能不能跟你的风?也搞上几年,把你赶下去,自己当皇帝?你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再夺你刘姓江山。关于这一点,董博士还有四个字:“顺应天命”。这里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君权神授。新朝夺取旧朝是天意,不是任何人凭借武力和计谋就可以办得到的。因此,新政权是合法的。

    经过董博士一番推理假设、概念置换,神圣的光环立马罩在历代皇帝的头上,从而论证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而君主是“真命天子”,上天的儿子,命中注定被派来解救苍生于“倒悬”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君权神授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你能当皇帝,是上天赐给你的;反过来,你如果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上天就会警告你。警告多次,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就要剥夺你的权利。

    其后的论著中,董仲舒把这种观点继续放大、精炼;不断用地震、日食等告诫皇帝,一旦出现这些现象,赶紧闭门思过,反省所作所为为何令天怒人怨。这就是书生意气的董仲舒,曲折表达着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种理论坚不可摧,并希望以此驯化无道君王。

    董博士《天人三策》第一击“新王改制”,捍卫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给年轻的新君吃了一粒定心丸。因此,深得少年天子的欣赏。

    《天人三策》第二点,“大一统”。所谓“大一统”,就是高度重视天下统一。这个观点得益于董博士三年不窥园,曾定点攻克《春秋公羊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一点与武帝的政治理想一拍即合。景帝一朝“七国之乱”堂堂大汉竟赖和亲苟安,这些都令他痛恨不已、如鲠在喉;中央集权,一统华夏,是汉武帝一生孜孜以求的夙愿。

    《天人三策》第三点,“兴太学,举贤良”。任何时候,人才都是稀缺资源;所以,古有伯乐,今有猎头。怎样发现人才?邂逅?大海捞针。世袭?良莠不齐。只有将选才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人才输送的长期、有效。董仲舒就是凭“举贤良”脱颖而出。董仲舒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向前推进一步。让“举贤良”成为一种定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要求每两年,面向全天下的儒生,进行一次海选,广招贤士。(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古语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送你一条鱼,不如教你捕鱼的方法。“举贤良”无疑是董仲舒教授汉武帝如何“捕鱼”的。除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