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原大会战193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二)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地位成了神奇古怪的东西。多数国民党军队,特别是晋军有专学红军吃饭样子。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黄绍竑前几日从太和岭口辞别阎锡山后,乘火车回南京,刚到达石家庄,就传來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他亲眼目睹,当时石家庄的人民群众,以无比兴奋的情绪庆祝这个胜利,竟然在那种时候放起鞭炮來,几乎把敌机的空袭都忘记了。

    这时黄绍竑还不知道,仅仅几天之后,蒋介石就任命他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娘子关之战,和忻口之战一起成为保卫太原的两翼。

    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著文:

    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在于双方伤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日军方面,从南口战役以來,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顿挫,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日军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

    虽然大捷是空前的,但许多年后,不少亲历过平型关之战的老战士却认为,这一仗打得并不是太好,主要是对日军估计不足。这股日军还不是很强的主力,是后勤辎重部队,居然都这么难打,碰上真正的强敌怎么办?

    林彪也在反思。打扫战场时,发现日军遗有尸体1000多具,而各团报上來的伤亡数字有600多,也许还不止这些,朱德亲自來第115师师部祝捷并总结战斗经验时,问起伤亡数字,聂荣臻直率地说:“我看不下千人。”

    这一夜,林彪和聂荣臻一同躺在平型关下白崖台旁一间低矮的小窑洞的土炕上,疲倦已极的聂荣臻很快打起了鼾声,林彪却怎么也睡不着。他一心想创一个惊世之举,其实到头來只与板垣打了个平手。而且越想越感到后怕:要不是预先占据有利地形,出敌不意,攻其无备,以优势兵力迅猛攻击,那后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而类似这样的伏击战,内战时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几乎每次都不太费劲地取胜了4年前的春天,第四次反围剿时,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的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带领部队,在彭德怀红三军团的配合下,在黄陂圩、蛟湖、登仙桥一带设伏,半天时间就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俘虏1万多人,红一军团军威大震。半个多月后,他们又在草台岗附近遭遇国民党军中赫赫有名的第11师,一场恶战之后,陈诚赖以起家的、被蒋介石称为绝对主力的、据说从未打过败仗的第11师几乎全军覆灭……

    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几天前,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曾针对林彪说过一段话:“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起过去的味道,还要在目前照样再做。”

    的确是情况大大不同了。

    林彪后來著文承认,在平型关,“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很少捉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

    说到底,八路军在平型关地区的战斗,仅仅是配合平型关正面防御的友军而相机发动的一场侧击战斗,八路军虽然取得胜利,仍不可能扭转接踵而來的晋北防御的失败,更不可能协同国民党军取得“决战”的胜利。

    20天之后,林彪在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时说:

    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己订出的出击计划,他们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

    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有了平型关这一仗,林彪的思想才真正转过弯儿來,好在为时不晚。

    周恩來也在思索。他感到,在八路军指战员中较为普遍的“速胜论”想法,在他身上也有反映为什么把正面作战看得那么重,而对敌后游击战看得那么轻?为什么在八路军出征时总是为能否获得声誉所困惑,却不为民族革命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而忧虑?……

    周恩來赶到五台县中部凤凰山麓的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此时朱德、彭德怀刚刚发出一个“以太原为堡垒”的华北军分会《指示》,这个指示中也并未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他们的思想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