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逼上梁山第(1/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3.难道你们会变戏法

    二机部的几个核工厂,数兰州铀浓缩厂最为关键。兰州北郊,黄河岸边,依山傍河而建的巨大厂房,大约有一百米宽,一公里长,十几米高,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1960年前后,这样规模的厂房,在全国恐怕都很少有。2007年,笔者前去参观时,虽然这个厂房已经停用,但他的规模和气势仍然让我们称奇。

    苏联领导集团撕毁协议的迹象显露出來后,聂荣臻和二机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兰州铀浓缩厂。这个厂的设备几千台扩散机全部依赖苏联进口,虽然它能提供的,是它淘汰下來的旧设备,但是,如果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而影响到这些设备进入中国,那么,中国的原子弹计划,无疑就会搁浅,因为即便你完成了原子弹的设计,但如果你拿不出核燃料铀-235,原子弹就不是原子弹,只是普通的炸弹。

    1960年春天,巨大的厂房竣工了。房子盖好后,就等苏联方面把几千台设备运來安装了。

    当时,在这座工厂工作的苏联专家,将近50名,负责人叫哈里东诺夫,他曾担任过苏联乌拉尔铀浓缩厂总工程师,对中国人十分友好。他曾对厂长王介福、副厂长王中蕃一再说过,如果厂里需要,他做医生的妻子可以到厂里的医院來,为职工看病,不要任何报酬。较长一段时间里,以哈里东诺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和厂里的中国同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现在厂里的老人谈起这些苏联专家,说,他们绝大多数对我们太好了。

    但是,哈里东诺夫也有一个特点:这人太认真,尤其是工程质量方面,十分认真,一点都不含糊,一点都不能通融。

    厂房一建好,王介福和王中蕃就去找哈里东诺夫,请他赶紧和国内联系,把设备运來。哈里东诺夫异常认真地摇着头:“不行,厂房清洁度达不到安装机器的要求。”

    王介福说,我们已经打扫过了。

    哈里东诺夫两手一摊:“扩散机是非常敏感的设备,有一点灰尘埃都不行,人在里面工作都要换衣服、戴鞋套,戴头套。你们必须让它达到标准,我才能让我的设备运过來。”

    王介福问:“我们马上干。要达到您说的洁净度标准,您看需要多长时间?”

    哈里东诺夫竖起一根指头:“至少一个月!”

    王介福电话请示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袁成隆说,一个月太长了,必须尽快让他把设备运來,越快越好,再耽误,谁知道会出什么意外?

    王介福就又去见哈里东诺夫,说:“总顾问同志,不就是打扫个卫生吗,还要一个月?最多一个星期。”

    哈里东诺夫摇摇头,说:“哈拉少,你吹牛!”

    王介福说:“一个星期我都多说了。三天!三天后你來看!”

    哈里东诺夫笑得更欢了,怎么也不信。他和其他苏联专家住在兰州专家招待所,王介福让他们回去等着。

    王介福回來一说,厂领导也都觉得不可能。这么大的厂房,一看就让人头疼,靠几百个工人,三天干完,做梦去吧!王介福说,这个东西人人会干,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发动起來,不吃不喝不睡觉,三天也得干完!结果,全厂大动员,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甚至腆着大肚子的孕妇,几千人,全都动起來了,人们提着铁桶,拿着拖布、脸盆、抹布、小铲子,涌进了那个巨大的厂房里……

    那三天像打仗一样,整个厂房灯火通明,人们轮班吃饭、睡觉、干活,抹布不够用,有人当场脱下衣服撕成抹布,蘸上水就擦,凡是够得到的地方,统统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三天后,王介福把哈里东诺夫请了來,哈里东诺夫戴上白手套,把他认为是死角的地方摸了一个遍,他相信了,说:“哈拉少,合格了,而且超过了我的标准。”

    众人都舒了一口气。

    哈里东诺夫愣一阵,对王介福说:“但我还是不理解。难道你们会变戏法?这个在我们那里,至少一个多月的工程量,你怎么用三天干完了?你的方法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吗?”

    王介福想了想,就说:“很简单。”

    问:“简单?简单是什么东西?”

    王介福说:“大跃进。毛泽东思想和群众运动一结合,就成功了。”

    哈里东诺夫似懂非懂的笑了。当天他就签了字,第二天就派人到满洲里催要设备。不多久,几千台设备运來了。消息传到北京,宋任穷、刘杰、钱三强总算松了一口气。

    34.你们不能刁难人

    按照中苏双方的协定,导弹发射场建好后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