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我们已经摸清了他们的基本意图
与原子弹相比,导弹方面似乎要顺利一些。应该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导弹的仿制阶段,给予了很大帮助。1959年初,第一批“P-2”导弹武器系统图纸共500多箱翻译绘制完成,发往全国各地生产厂家,据此生产各种部件。但正如原子弹模型一样,在一些关键技术和环节上,苏联也留了一手。看似进展很快的导弹仿制,实际上也面临着重重障碍。
一个重要的问題是,苏联专家对建设发动机试车台不积极,一直不给发动机试车台的技术资料。沒有试车台,发动机生产出來,就沒法试车,沒法试车,就沒法拉去试射,等于一堆废铁。任新民负责发动机这一块,他很着急,三番五次去找苏联专家组组长马蒙诺夫,马蒙诺夫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不办。最后竟说,中国的工厂沒有能力生产出合格的试车台,发动机组装好以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到苏联试车。
除了试车台,还有一种传力元件特种橡胶膜片,资料也不给。任新民去找马蒙诺夫,说,在合同的目录中,这种传力元件特种橡胶膜片,是有的,可是我们查遍了却沒发现有关这种膜片的任何资料和图纸,连规格、质量、标准这样的说明都沒有。你们沒有给我们。
马蒙诺夫点点头:“是的,你们不用查了,是沒有。”
任新民说:“可不可以尽快把这一资料寄过來?”
马蒙诺夫摇摇头:“沒有必要,这种特种橡胶膜片,虽然很小,但工艺非常复杂,你们的工厂不可能生产出來,即使生产出來,也达不到标准,所以你们沒有必要费这个力气。”
任新民不想放弃:“我们有很多工厂,我们可以试试嘛。”
马蒙诺夫说:“你们的精力不要浪费在一两个元件上,这个小东西完全可以从我们那里进口,它并不需要多少钱。”
任新民争辩道:“这不是钱的问題。”
马蒙诺夫不耐烦了:“我们不要在这样的小问題上争论了。”
任新民只好无奈地走了。
事情报到钱学森那里,钱学森请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屠守锷等专家发表意见。任新民说,膜片这个东西是不大,买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将來我们要批量生产导弹呢?哪一天他要是不卖呢?看起來小,放在整个导弹里简直可以忽略不记,和他们吵我都不好意思,可沒有,导弹就不是个导弹,是个废铁疙瘩。别看小,和试车台一样,却是个卡脖子的大问題!
钱学森问:“自己搞,多长时间能拿下來?想沒想过由谁來搞?”
任新民说:“我带人搞!找他之前我琢磨过,沒那么邪乎,其它工作不耽误,给几个年轻人,一个月我拿下來!”
钱学森说:“好,人你自己挑。”
任新民说:“钱院长,我看试车台我们也快点搞吧,大家都知道,P-2导弹在苏联早淘汰了,根本沒作为武器列装,我们仿制它,不就是为将來我们发展自己的导弹打个基础,练练手吗?要是连发动机都要拿到苏联去试车,我们的导弹就别想独立了。”
庄逢甘也说:“发动机是心脏,试车台无论如何我们要有自己的,现在沒有,将來也必须要有!”
梁守槃说:“搞吧,我愿意参加这个工作。”
钱学森说:“好!也算我一个!”
这些想法由钱学森报给聂荣臻,聂荣臻说:“我同意你们的意见,自己干,再难,也要把这个卡脖子的东西搞起來!”
按照当初的部署,任务代号为“1059”的“P2导弹”仿制计划,应该在1959年国庆节前进行实弹发射。由于种种原因,也是无法完成了。
1960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聂荣臻将中苏经济援助与科学技术协作方面的变化情况,先报告了毛泽东和周恩來,以后又在会上就此作了发言。
聂荣臻发言中讲道:苏联很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终止与中国的协定。他说:“米格21飞机和导弹的技术资料,苏联都卡住不给了。看來,靠苏联援助肯定靠不住了。苏联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加上对中国不放心,所以在国防新技术方面加紧限制的情况,已经越來越明显。我们已经摸清了他们的基本意图,就是在尖端武器装备的科学研究上,使中国与它保持相当的距离,只同意我们仿制苏联即将停产甚至已经停产了的装备。总之,他们是想长期使中国停留在仿制阶段,处于依附地位。”
这正是问題的症结所在。
29.中国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8年10月16日,赵九章、卫一清、杨家墀、钱骥和翻译一行五人,前往苏联考察参观人造卫星。他们参观了苏联的卫星发射场,和苏联专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交流。70多天的考察之后,他们看到了中国这方面的巨大差距,开始冷静下來了,赵九章写出一份详细报告,指出:鉴于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状况,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尚不成熟,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
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认为这个报告切中实弊。
1959年1月,***在听取张劲夫等人汇报后,说:现在发射卫星与我们的国力不相称嘛,不能一口就想吃成个胖子。看來,你们的空间技术研究任务需要作一个调整,沒有一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行的,纸上谈兵是兵家大忌,要老老实实从打基础开始。
负责经济工作的陈云也说,目前国家拨巨款搞卫星,不现实。
聂荣臻认为,目前,确实出现了科研战线拉得太长的情况,某些项目收缩一下,对集中力量研制导弹、原子弹是有好处的。搞探空火箭,本來就是我们研究人造卫星的第一步任务,今后就要在研制探空火箭方面下足工夫。
张劲夫提出,科学院关于人造卫星的近期研制方针是,集中力量搞探空火箭。
于是,“581工程”下马了。轰轰烈烈的卫星计划回到起点上,开始重打基础。
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