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重压之下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速流和冲击波》,是钱三强访问从苏联时带回來的,全中国就这么一本。那么多人要看怎么办?大家就刻腊板,印出來,人手一份,书里面有很多图,也要画出來。冬天來了,天气冷,新盖的房子,沒干透就住进去了,潮湿得很,又沒暖气。马路对面的副食店里,有个火炉,晚上大家就跑到那儿去,围着火炉看书。在那儿看,不敢说,回來了再讨论。邓稼先有个好办法,大家看一章,他就组织讨论一章,都是年轻人,很热闹、很自由,互相探讨,互相启发,说错了也不怕,每个人进步都很快。

    在二机部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办公楼的一座灰楼很快建起來了,从此,灰楼成了核武器研究院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但花园路这个隐秘的地方,它最初是作为接收和消化苏联提供的有关原子弹的模型、技术资料而规划的。只所以选这儿,是因为这儿离西直门火车站很近,便于在原子弹样品运到时,不用经过北京城区而直接运到仓库。

    存放原子弹的模型,按照苏联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仓库,仓库的图纸是保密专家画的,前边一个厂房,有一个吊车,一个深坑,后边紧挨着是八间房子,保存技术资料用。里面还要添置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保温、保湿等等。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保密措施。二机部要求李觉,限期一个月建好,因为苏联方面随时会把原子弹的模型运过來。时间太紧了,研究院沒有能力这么快建好它,李觉只好去找他的老战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听说那么重要,万里一口就答应了,派來了施工队,结果用40天的时间建好了。

    建好了仓库,李觉、邓稼先他们就天天等,盼那个原子弹样品快点來;张洁他们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1958年7月,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的三位专家到了北京,负责人是37岁的叶夫盖尼?涅金,他是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第一副总设计师,另外两名同为40岁的马斯洛夫和加夫里洛夫,他们都是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顶尖人物。三位专家來华的目的,就是察看中国原子弹模型及资料存放的条件是否具备,并且帮助二机部规划核武器研究机构。苏联方面认为中国方面修建仓库起码得半年时间,结果只用了40天。

    钱三强、刘杰、李觉、吴际霖等人陪同苏联专家检查仓库,看了一圈后,涅金比较满意,但马斯洛夫提出:“这么重要的设施,应该有围墙,有电网保护起來,还应该有严密的保密措施。”

    李觉答应马上照办。不几天,库房的周围围起了高高的红色砖墙,墙上安装了铁丝网,库房门口也布上了岗哨。但马斯洛夫皱眉指指脚下的土路,说:“原子弹模型非常敏感,这些路不符合要求,不然运來了模型,也无法通过这样的路运到库里去。”

    李觉只好又说:“好的,路我们立即修好。”

    修路的时候,聂荣臻、陈赓、宋任穷、钱三强等领导利用晚上时间,都來参加过义务劳动。很快铺上了沥青,路很平整,应该说无可挑剔了。谁知,三位专家來验收时,马斯洛夫指着模型库房的门窗,又说:“这种普通窗户不行,不符合保密规定。”

    李觉等人愣了。

    担任负责人的涅金态度一直很随和,他也不高兴了,说:“马斯洛夫同志,第一次、第二次來你为什么不提醒呢?这样浪费了他们,也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有什么问題,请你今天一起告诉中国同志。”

    马斯洛夫说:“就这个问題了。”

    涅金就对李觉道:“把窗户装上铁栏杆就行了。”

    李觉马上说:“我们很快就能办好。”

    涅金总结说:“好吧,这里一切都很好,完全符合要求,我们不再來看窗户问題,我们马上向国内报告,请示尽快将模型和技术资料运來。”

    这让李觉等人喜出望外。

    但是中国企盼的那个“宝贝”,却始终沒有等來。在当时,相当长的时间里,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晓它迟迟沒來的原因。

    22.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也许要从1958年4月说起。

    1958年,苏联连续向中国提出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隐隐显示出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

    4月18日,彭德怀收到一封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写來的信。信中说,为了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苏联迫切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间,由苏联和中国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资金可以主要由苏方承担。

    中国最高层反复研究了这封信的意图。毛泽东认为:这封信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难題。不同意,必有伤和气,尤其是苏联帮我们在前。可是我们不可能拿原则、拿主权去讲这个和气。我们的原则是不和任何国家搞军事同盟。现在困难不搞,将來强大了也不搞;主权问題更是半点不能含糊。

    毛泽东、***、周恩來和彭德怀多次研究后,决定:同意建这个电台,就按苏联方面提出的1958年至1962年建成,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欢迎苏联提供技术支持,但一切费用由中方全部承担,由我们來管理,所有权是我们的。

    彭德怀于6月12日复信给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把上述意思说了。但是,苏联方面对中国拥有电台的全部所有权这一原则性立场不予重视,一个月后,向中方提出的协议草案中,仍坚持由中苏双方共同建设和管理。

    苏方的协定草案中国方面不能接受。

    就在中苏双方为是否共建长波电台一事发生争执期间,苏联又向中国提出建立共同潜艇舰队问題。当时,苏方多次向中方谈到现代海军舰艇的发展趋势和苏联研制新型潜艇的情况,建议中方向苏方订购先进的海军装备。6月28日,周恩來据此给赫鲁晓夫写信,希望苏联在中国海军建议方面给予新的技术援助。在中国提出上述要求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突然求见毛泽东。毛泽东于7月21日在中南海和尤金见了面。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恩來、彭德怀等人。

    双方稍事寒暄,尤金就说:“今天我來拜见主席同志,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赫鲁晓夫同志,让我以他的名义向您提出,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希望同中国商量,我们双方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

    毛泽东一愣:“又是共同,建在哪里呀?”

    尤金说:“我们已经试制出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