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重压之下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贝。拉回厂里后,除了少数人可以接近外,绝大多数人不许靠近。北京军区的几个将军來找聂荣臻,他们都是聂的老部下,提出要看看导弹,聂荣臻不同意,他们赖在家里不走,并且说,我们都是军以上领导,绝对不会泄密。最终聂荣臻也沒有同意。

    钱学森带领导弹研究院全体技术人员,消化吸收P-2。这时候,导弹研究院已经初步建立起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发动机、弹体结构、推进剂、控制系统等10个研究室,由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庄逢甘、梁思礼等科技专家领衔。几个月后,苏联方面又运來了P-2导弹武器系统的各种图纸、资料、工艺规程和部分工装模具、检验设备,一批专家也來到导弹研究院,对中国科技人员传帮带。最初一切都是友好的,顺利的。苏联方面对推动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初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

    1958年5月29日,聂荣臻正式部署,展开对P-2导弹的仿制,要求1959年9月完成第一批导弹的总装出厂,争取国庆节前后试射,为此,将仿制P-2导弹的任务代号称作“1059”,隐含1959年是建国10周年之意。后來还有人考证出,红军长征途中使用的电报密码里,1059是个“鹰”字。

    当时正是大跃进最热闹的时候,受工农业战线放“卫星”的影响,导弹研究院很多人也是不甘寂寞。有人看到从苏联弄來的导弹样品,说:“这玩艺儿简单,用不了几天我给你敲出一个。”东西是敲出來了,可它不是导弹,不能实际操作,其实只是个空壳子。还有人说:“干什么非要仿制,直接搞自行设计就可以。”有的说:“三年打到太平洋,五年放个小月亮。”这就更离谱了。院里有些领导还不习惯按科研、生产计划安排工作,而只想以“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献礼的方法,代替科研、生产计划。

    面对这种头脑发热,好高骛远的现象,聂荣臻严肃地告诫他们:“要学会走路,然后再学会跑步,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才能爬第二层,仿制的目的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才能够独创。”

    这就是当时传诵一时的“爬楼梯”理论。

    不仅导弹、卫星这边盲目“跃进”,原子弹那边也有人头脑发热,最典型的体现在全国好多省份,全民“土法炼铀”,把挖出來的铀矿石用土办法提炼其中的铀成份,不仅造成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这些事情传到毛泽东耳朵里,毛泽东批了八个字:先写楷书,再写草书!意思是国防尖端事业不要冒进,要一步步來。

    在聂荣臻等的努力下,导弹仿制工作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渐渐走上了正规。

    这期间,聂荣臻报经彭德怀同意,代军委起草给中央的报告:为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一组织力量,把研究设计、试制和使用三方面紧密结合起來,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并进行监督,“建议把原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航委)的工作范围加以扩大,改为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在军委、中央科学小组领导下工作。”

    10月16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聂荣臻成为国防科委第一任主任。不久,聂荣臻又担任了国家科委主任。至此,聂荣臻身兼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对全国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后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这个机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1.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1958年夏,张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她是苏州人,人长得文静、漂亮,性格也爽朗,平时是个活跃分子。她在大二时就是党员了,因此毕业前,党总支书记找她谈话,神色严肃地希望她能到二机部的一个单位工作。她当时根本不知道二机部是干什么的,心想既然组织上提出了,那么就答应吧,她想都沒想,也沒和父母商量,当场就在一张表格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党总支书记再三叮嘱她,暂时不要把分配去向告诉任何人。

    去单位报到那天,她沒有让人送,自己带着介绍信,提着简单的行李,转了两次公共汽车,七拐八转,才來到位于北京北郊的花园路上。路两边都是半人多高的高粱,只有一处工地,主体建筑还沒有封顶,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地,但门口却有双岗,还有人巡逻,士兵都是荷枪实弹。显然就是这儿了。

    张洁快走到门口时,有个人从后面喊了她一声。她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同班同学丁健飞。丁健飞也提着简单的行李,看样子也是去一个单位报到。丁健飞问她去干什么。她想起学校领导的再三交待,不能给任何人说,就含含糊糊地说,到附近來找一个亲戚,可能迷了路,正转悠着找呢,不过应该快找到了。丁健飞说他去单位报到,单位也在这一带,以后多联系啊。他就往前走了。

    到了傍晚,到工地临时食堂打饭时,张洁才发现,丁健飞也端着碗來了。原來他们分到了同一个单位,因为保密的原因,谁也沒敢透底儿。來报到时,显然都故意打了马虎眼。二人相见,哈哈一笑,这事也就过去了。

    张洁和丁健飞來这儿后认识的第一个领导便是邓稼先。邓稼先虽然是他们的主任,但他沒有任何架子,部下都叫他“老邓”,而不叫他“邓主任”。他们來的时候,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胡思得也刚來沒几天。邓稼先开始也沒说他们是干什么的,只是带他们干活、看书。因为要搞建筑,首先要把沒成熟的高粱砍倒。邓稼先带领他们几个年轻人砍高粱,搬砖头,当泥瓦工,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干。新垒起來的小屋当宿舍,墙是湿的,地是湿的,被窝也是湿的,好长时间洗不上澡,身上都长了虱子。白天一晒太阳,浑身痒的受不了。张洁和两个來自北大和北航的女孩子住一起,生活很苦,但沒人叫苦,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了,这里将是保管原子弹的地方,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将从这里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伟大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无比的幸福……

    星期天,有时候邓稼先带几个年轻人,到东安市场的旧书店里买书,运气好的话,能买到一两本有用的物理学方面的外文书籍,每逢买到有用的书,大家就高兴得跟过年似的,一路上嘻嘻哈哈往回走。

    当时他们最宝贵的一本书,是哥朗的《超音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