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沒有必要互相排斥和忌讳,只要崇仰善的好的,要有欢喜心,随喜就
是功德,培养宽阔的思维,打破局限性。随喜很重要的,它传播的是爱和慈祥。”心茹:“和谐如何回
归?”活佛:“现在精神商品化,教育商品化。教育沒有爱心和责任心。制作教材的人、出书的人只是
想着如何让书里体现自己的心是狭隘的,只是看中自己的表达和发挥而忘却了社会和精神需要什么,根
本就沒有想过你要什么。发心是最重要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平和和谐就是教育的本身。如
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灾难就是资源掠夺,我们在挖空脚下的地,师父们和科学家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站稳在
地上的方法,但是地在不断地挖空下沉,我们还是会被吞进沙土覆盖的自掘的坟墓,学了那么多方法有
什么用。环境和谐才是发展。重要的是解决精神和教育。还好还沒有完全商品化,人在徘徊、在判断、
在调整、在寻求一种和谐的回归,人是聪明的,人在判断,当有威胁的时候人就会远离,因为人有认识
。
这是人类拯救自身的开始,是面临一种危机状况后的抢救。就好比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使命和责任,
也同样会让世界的人们回归和谐。”普琼:“与党性的一致,受罚的制度很重要?”活佛:“不管是哪
儿都要有制度,包括寺庙也是有制度的。人心叵测,只能用法理來治心,才能公平地去做事情,否则就
有受罚的制度來惩戒。受罚的制度很重要,这是通达的自然现象,共通法。佛教追求的也是宇宙大同、
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为利益众生执著是好的,但要因地、因人、因时讲究方法才好,这种执著也要拿得
起放得下。放下一种教条以及执拗、极端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人带去温暖和快乐……”逸安:“
什么是潜能?”活佛:“每一个生命遇到不同的条件会发展为相应的现象,这说明每一个生命都有无穷
尽的力量,只要我们真正相信,都可以成功。只是我们被有限的因缘条件阻碍着思想,总认为只能如此
。我们的勇气不够,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老想就这样吧,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去越过某一点,把生命和
事情看成有限,不去超越,不给自己机会,老认为我只能这样。其实给不给自己机会的权力就在自己,
不给也能发展但是外在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这样我们对世界的
看法会比较开阔,偏见少,不绝对化,比较平衡,沒有成见地去看社会。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或信念,启
动自己的内在无穷尽的前景,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量。”尼玛:“我们的旷达呢?”活佛:“
什么是旷达呢?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对任何事情永远都抱着理解
的态度去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果只站在某一个角度,而且坚持这个角度会变成一种顽固。这种顽固
的看法形成以后给别人的感觉是僵硬的、难以接受的、不缓和的、无法理解的,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相
处,原因就是缺乏旷达。沒有烦恼、具备大慈悲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很旷达,这样的特质很容易让别
人接受,让别人感到和蔼可亲。换句话说,具备了旷达之心,才会有大慈悲,也会沒有烦恼。”心茹:
“爱心是什么?”活佛:“真正的爱心体现在行为上,而不只是言语的方式,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细
微的手势,都表现了爱心。爱心沒有拒绝、回避、恐惧,而能让人感到抚慰。比如一个病人,或是一个
穷苦的人、一个肮脏衣衫槛楼的人,并不会说他很脏、手上病菌很多就千万别和他握手。有时不用说太
多话,就算是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别人感到安慰,看着对方的眼神就能给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感到
在这世界上并不孤独,并沒有被放弃,这都是爱的体现。如果对一个病人或者很脆弱的人來说,我只是
高高在上的,好像不能接触,那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所谓的爱心就像用绸缎包裹的宝物放在别人碰
不到的高处,像富人的珍宝放在保险箱中,直到年华苍老自己也沒用过、别人也沒看过,一辈子就放着
;又或是像长在悬崖上的果树,每年硕果累累,可是对谁都沒有利益。这样的爱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逸安:“怎样理解宽容?”活佛:“事物本身展现着自然原始的状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來看待它。不
能彼此攻讦。就像水一样,人类看水,是可以止渴、洗涤的东西,而鱼当水是家、可以在里面自由生活
。我们不能要求鱼一定把水看成饮料,相反也不能要求人类把它看成家和生存的环境。宽容其实就是这
样。我们甚少给自己一个宽容的立足点,只是坚持着自己一个很狭小的观点,坚持着自己狭窄思想和个
人观点,坚持这个狭小的观点,我某一天会疯掉。因为要接触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在冲突,如
果不宽泛一点的话自己的观点会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有可能最后变成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
对的还是错的,再也找不出自己的观点來。
直到遇到人生挫折,突然的改变所面临的选择给我们极大的压力,我们才不得不选择宽容,不得不
从狭窄的思想和个人的观点里走出來。”普琼:“如何理解无欲无求呢?”活佛:“如果按一般人的习
惯去理解无欲无求,石头或木头就成了最高境界了!在我面前的杯子就是最高境界的,我们都不如这杯
子,因为它无欲无求,它从來沒求过我向里面加水,也从來沒要求我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桌子上,我可以
把它放在价值连城的雕花桌子上,也可以把它丢在垃圾堆上,都可以,它从來沒有要求什么。真正的无
欲无求是一种平衡的态度,不过于向往,不过于索求,不过于拒绝又不过于接受,只是坦然地面对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