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她的精确生日是五月一日二十三点四十分,她妈妈开玩笑说当年生她的时候,努力忍着想拖到五月二日,最终还是禁不住这孩子的强大攻势,把她生在了国际劳动节的最后一刻。这孩子命苦呢,一辈子注定要勤劳要靠自己,她妈妈说。实际上这也是她的父母二十七年來对她始终如一的教育,他们希望她有一技之长,寻觅到与她携手成婚后能平等待她的男人,希望她不会因为缺少生存能力而受男人的气。
二十七岁在上个世纪末还是女人的黄金年龄,这个年纪还未婚的姑娘通常是优越的,她们大多有自己的事业和很不错的收入,买得起房子付得起按揭,有资本挑剔身边混得不如她们还胆敢追求她们的男人直至挑花了眼,但在眼下,二十七岁的女人还沒找到愿意娶自己为妻的男人,则被丢进剩女的行列。她就是这样,小学的同班同学只剩下她一个人未嫁,中学同学中已经有人走进婚姻后又走出來,唯有她,还是一个人静静地走。
她谈过三次恋爱。
第一次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邻家哥哥,年长她三岁。这是段早恋的故事,两家的父母知道,却未加阻拦,还有些怂恿的意思,比如两家经常搞些类似集体出行去天津吃海鲜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双方家长的眼皮底下自然接触,到了临近高考,他们把男孩子从大学里叫回來,每天给邻居妹妹补课……她应该是爱邻家哥哥多些,如果20岁之前对异性的这种掺杂了仰慕和幻想的感情可以叫**的话,因此,当她努力考入对方所在的学校却发现有一枝校花正插在自己浇过水的那片泥土上时,她伤心得恨透了初恋这两个字。
第二次是大学时的一位助教。或许是和初恋失败有关,或许是为了和“叛变”的邻家哥哥赌气,她很快成了这个人的女友,很高调,很张扬,他们走在学校里都是拉着手,常常一起吃午饭,隔着一张桌子,她给对方嘴里塞上一块肉一口菜,旁若无人。这段感情最终结束在助教出国,那人去英国继续读书,她当时还沒毕业,那人说可以先行开路,只等她随后出來团聚,她却在这时提出分手,理由是真的沒爱他到了可以抛开家人追随他的程度----想到要跟这样一个人生活在异国他乡,还是缺少勇气和底气。
第三次恋爱发生在毕业之后的办公室里,对方是一名艰苦奋斗当上部门经理的外省青年,这次的恋爱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甚至,她曾在某个春节随他回老家拜见父母家人还收了见面红包礼金,直到去年夏天,他们已经开始策划买房子装修。结果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决定放弃。很意外,她知道了此人如何进入这家公司。也是这小伙子兴之所至,喝多了话多,他告诉她,他原是冒名顶替一位同学,他截获了该同学的面试通知,一看是自己很向往的公司和职位,又恰好通知书上是英文名字,沒有中文记录,于是,当即贪污了这份通知,并从此改用同学的英文名叫Paul至今……这段故事将她折磨了半个月,最后,她给这个人写了一封信,说不能接受自己未來的丈夫竟是窃取朋友饭碗的人,言下之意,此人分明是贼。
这以后,她的感情生活出现了空白,身边的亲友都曾介绍过表面看起來条件相当的小伙子,她也去见过其中的几位,都因为“价值观不一致”而告吹。她这样解释这个说法:“每次,我都把那个Paul的故事讲一遍,问对方的感觉,很奇怪从來沒有一个人反对我前男朋友的做法,甚至还有人会觉得他运气好;我把表姐家海归的故事讲一遍,居然有人会说,这家伙太不小心了,如果不出门,就不会与老婆遭遇……是不是我太古板太沒有幽默感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他们是不对的,海归,我前男朋友,他们做的事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是不对的,如果一个男人一边认为他们正确一边跟我谈恋爱,我怎么会接受?我会想,有一天,他们也会这样对我,也会这样去做贼。”
口述实录:她的故事
有了孩子,绝不离婚
我有时候想,人对婚姻的感觉和信念绝对会互相影响。具体到自己,我妈和表姐对我的影响最大。每天打开互联网、电视、报纸,总能看见很多和情感婚姻有关的社会新闻,还有相关案例,有些人会到网上写博客日志,都是这些事,他们对婚姻的描述和思考方式会影响别人,但比较起來,我还是觉得來自身边亲人的生活状态对我的选择影响更大。
我妈我爸吵了一辈子,一直吵到现在,但不耽误他们俩好。我爸是司机,原來在单位开班车,后來开出租车,我妈在超市当售货员,退休好多年了,原來他们那个商店是国营的,私人承包之后又和台湾人合作,招聘的都是年轻好看的售货员,给我妈他们办了退休手续,额外多给了一点钱,让他们回家。我爸妈都不是有文化的人,差不多能看报纸写留言条吧,所以他们特别希望我能好好上学。很小的时候,我爸带我去雍和宫那边,经过国子监,他说,闺女,爸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好好上学,把能拿到的学历都拿到,爸不怕辛苦,你念20年书也养活你……我妈更是这样,从我上小学,她就开始“陪太子读书”,每天晚饭吃完,急着刷碗,这时候我已经摆上书本坐好了。等她把厨房收拾好,端着一小盘水果过來,就在写字台边上坐下,我写作业,她看书。你以为她看什么书?她看的是我的课本。在这种文化水平的妈妈当中,我觉得我妈真是特别负责任的人,直到上初三,我妈还在跟着我学课本。她有一个概念,就是只要把课本学透了记牢了,什么考试都能应付。所以她这么多年就逼着我吃透课本,一到考试之前就跟我说,闺女,咱不抠难題了,咱回归概念,回到基本课本知识,不该丢分的不丢,就是胜利。我奇怪我妈哪儿來的这种考试经验,而且,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小学时她能看每门功课,到了初中,数理化不行了,她坚持看文科,目的是能帮我复习,哪怕是我背书她看着。我妈曾经试着学英语,但不行,记不住,她说真记不住,这个看不成。所以我从上小学就在上英语班,开始是外语培训学校,后來是新东方。她送我去上英语课送了好多年,坚持到我上高中。
我爸妈都是节俭的人,惟有在我的教育上,从不节俭。高考那会儿,我妈跟我说,闺女,不要有负担,考好了,当然是最好的,考不好咱也不复读,接着上新东方,在国内把英语过关了,送你出去读大学。我当时挺好奇的,一个提前退休的售货员和一个出租车司机,能说出这种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