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怨毒的肝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郑国历险第(1/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知从何时起,伍子胥开始留起胡须,这令他这个青年人看上去明显多了几分威严。当伍子胥与太子建一行来到郑国时,已经是楚平王八年(公元前521年)一月。新年刚过,这一年伍子胥二十六岁,太子建二十二岁。

    是时,郑国国相子产刚刚过逝,郑国上下全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子产姬姓,名侨,字子产,因为他还是先世国公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子产其人具有远见卓识,为政廉洁奉公,自郑简公时出任国相以来,二十年间在郑国施行“礼义”治国,广开言路,注意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他又命人将自己制定的刑书(刑法),铸在青铜鼎上公之于众,使得不同等级的人,都要依照法令来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确保了法律的公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之先河。最终,在子产推行的“宽和”政法下,郑国政治修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此,孔子曾评价说:“子产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后世学者也认为子产是春秋时期“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此外,子产的施政主张,对后世形成的儒家“仁政”思想,以及法家思想中的“法治”都具有重大影响。

    据说在子产生前,一次大夫然明对他说:“当下百姓们喜欢聚集在乡校(由乡民自发组建的公共学校,与私塾相对)里,谈论国事,非议朝臣,这样下去恐怕要滋生事端,下属以为您应未雨绸缪,及时敕令毁掉所有乡校?”

    子产听后不以为然的说:“百姓们忙完一天的活计,聚集在乡校里游玩聚会,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还和执政者的得失,这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借此听一听百姓们的意见。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样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将乡校毁掉哪?”

    见然明仍然固执己见,子产继续耐心劝道说:“我认为我们这些执政者,只有尽力去做好事,才能减少百姓的怨恨,如果单凭武力和权势来杜绝百姓的怨恨,反而会适得其反。没错,只要我现在下令毁掉乡校,那些令人不快的言论便会马上消失,可是如果这样做,百姓会把怨恨憋在心里而得不到发泄,这就犹如用沙袋堵塞江河一般,一旦暴发,又如同大堤决口一泻千里,再也不可收拾,那样的话不知要害了多少人。你看,我们不如在堤坝上开个小口,控制疏导,避免堤毁人亡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不但不会毁掉乡校,还要让百姓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去听取这些意见,将它作为治国救世的良药。”

    听了子产此般深入浅出的劝解,然明有所感悟,他惭愧的说:“相国的话令属下受益匪浅,属下自今天起才认识到您的雄才大略,您真的是郑国的中流砥柱。属下虽是个志大才疏之人,但今后必将一心追随相国为国效力。”

    后来子产病重,他叫来长子太叔说:“我死之后,国公必会重用你。你要记住,只有道德高尚,而又能宽厚待人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但有些时候,你又不能一味宽容,还应注重对严刑峻法的利用。你看,火势凶猛,人们看见它就会害怕躲闪,所以很少有人葬身火海;而水性柔弱,人们喜欢接近它,还在水中游戏打闹,所以被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宽和的政策,实施起来远远要比实施严刑峻法难度大,你要懂得把握好分寸。”

    太叔见父亲恶疾缠身仍不忘国家社稷,忍不住流下泪水说道:“父亲,请您放心,孩儿一并记下了。”

    “好啊。不过还有一事我放心不下,那就是你待人过于迁就,这样对国对己都有不利,你今后做事,应尽力恪守原则坚定不移。”

    “是”。

    数天后子产病逝。

    因为子产一贯清廉,家中没有安葬的钱财,太叔就与兄弟们用竹子编成的大筐作为棺椁将他装殓,安葬在新郑(郑国国都,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的陉山上。

    厚德仁爱的执政者从来不会被人遗忘。子产病逝的消息传出后,郑国君臣百姓无不伤心落泪。现任国君郑定公称子产是“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而臣民们更是纷纷捐献财务,资助太叔办理子产丧事。

    可是太叔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捐赠,大家只好将财务抛到子产家门前的小河里,以示对亡者的敬重与哀悼。后来人们看到,珠宝玉器在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芒,小河也荡漾起金色的波澜,自此,这条河就被人们称为“金水河”。

    来到郑国后,伍子胥发现几乎人人都在赞美子产的高风亮节,也正因如此,他才了解到以上这些事情。

    稍加思索伍子胥心中大喜,他兴会淋漓的对太子建说:“太子,看来我等取信于郑国君臣的机会到了。”

    这令太子建感到困惑,他没有理解伍子胥的话,于是说:“不知哥哥指的是?”

    “子产的死。”

    “嗷。”太子建似乎明白了。

    之后,太子建与伍子胥等人驱车赶往新郑,到了新郑他们没有急忙寻找落脚的客栈,而是直接奔了布庄。

    此时布庄的生意异常火爆,为了悼念子产,前来购买白布的人络绎不绝。(古时没有卖衣服的店铺,只有卖布料的布庄,人们穿衣都是卖回布料再请裁缝或自己制作)。

    等太子建他们赶到后,就买下几匹白布回去缝制素服。又过两天,当二人听说,宋国君臣要在太庙为子产举行祭祀大典,因素服还未赶制完成,一时心急如焚。最终二人只好将整块白布披在身上充当素服,匆忙去参加祭祀大典。

    当天,子产的祭祀大典由定公主持,等到祭典仪式完毕,子产的家人便跪在牌位旁,向前来祭拜的人磕头致谢。突然,报名人一声高喊道:“楚国太子建与伍子胥前来祭拜。”随后,太子建与伍子胥严肃庄重地走进大殿。郑国百官先是吃惊,接着又小声议论起二人身上不伦不类的素服。

    人与人结识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会影响人们日后交往中的情感。老成持重的定公虽然面无表情,只是礼貌大方地向二人还礼,但他心里已对太子建和伍子胥行为给予了肯定。子产是名扬天下的贤士,理应被世人所敬仰,他病逝后,太子建与伍子胥是最先前来凭吊的外人,这令定公与郑国百官倍感欣慰。其次,太子建与定公早有往来,他戍守城父时,定公就曾与他结交,并给予资助,他也向定公进献过精美的楚国漆器。今天,得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