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雄霸战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5章 齐使说越王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徐州相王是这时天下一桩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这既是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后,实力被削弱后,被迫向齐国妥协的一个措施,也是魏国借楚国向齐国报复的一个阴谋。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计谋,主要是通过抬高齐王来激怒楚国。因为这样可以导致楚王必怒,楚必伐齐,消耗两国军力的目的。

    果然,徐州相王一出,就引起了楚、赵等国的强烈不满,于是讨伐齐国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过,这种情况下,要讨伐齐国,必然要牵扯到多国沟通与结盟活动,至少楚赵两国要结成联盟,达成一致方能行动。因此,这一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天下间各国使节来往,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整个天下间都充斥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状态,国家间的一次外交沟通与结盟活动啥的,基本上要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别的不说,这个时代,一个的国君想向另一个国君传达一个想法,就只能派使节从这个国家的国都走到另一个国家的国都,然后求见。另一个国家接到使节,首先要安排好他们的住宿,然后安排好国君的工作流程,确定好时间接见并且会谈。

    会谈后,这个国家再派使节,走到原来国家的国都,把会谈的结果反馈回去。这个过程,就算一切都很顺利,也慢得令人发指。如果会谈有什么分歧,要来往请示,那想要取得成果,时间就会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如果使节在途中发生什么意外,那就永远不要想要有什么结果了,甚至产生什么严重的误会,也是极其可能的事情。

    举个例子,就是刚刚发生的徐州相王活动,从公元前336年开始沟通安排,到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昭侯等北方诸侯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完成这次活动,前后紧锣密鼓的安排,也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这还是这个时代难得的高效率了,可见这个时代外交沟通的效率。

    当然,在后世的国家间,也有一件事情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法谈拢的,可是那是双方分歧太大,难以取得一致造成的。而不是沟通效率造成了。

    不过,徐州相王后,楚赵等国反应奇速,沟通奇快。因为要教训刚刚称王的齐王就要快,慢了当天下人都习惯了齐国国君为齐王时,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楚赵等国根本就没进行什么复杂的沟通,那根本不太可能,只会浪费时间。这次楚国派遣使节到赵国,只简单地传了一句话,意思就是:这魏齐两国进行徐州相王,太不是东动了。我要出兵教训齐国了,你帮着牵制一下魏国就成了啊。

    赵国接到这句话,也是二话不说,立即就答应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赵国便派兵攻打魏国的黄城,牵制了魏国。同一时间,楚威王为了表示对徐州相王的愤怒,亲率大军,围攻徐州,打败了齐将申缚的军队。

    这时,越王无疆看准时机,决定北伐齐国,横插一脚,浑水摸鱼。这时齐国虽然是东方大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政治比较清明,国力也比较强大,但是在国际上十分孤立,与三晋升的矛盾尤其突出。

    还早在春秋时,齐国便与占据中原的晋国有过重大的战略矛盾与冲突,三家分晋后,这矛盾和冲突被三晋继承了下来。在桂陵、马陵之战后,齐国与魏国结下严重的血海深仇,虽然出于政治需要,魏国主动服软,奉齐国为王,做出化解双方矛盾和冲突的姿态。但十几万精税士兵被杀,国力军力被严重削弱的仇恨岂是轻易能化解的?

    所以,魏惠王听说楚威王围攻齐国徐州时,他立即笑了,然后派人向齐威王说道:“老大,我知道楚国人来攻打你齐国了,作为小弟,理应出力帮忙的。但是赵人也向我黄城进攻了啊,我亚力山大,腾不出手来啊。反正老大你身强力壮,独自应对,想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齐国齐威王君臣当然知道刚刚和自己相王结盟的魏国不会来增援自己。不但魏国不会来救援自己,被自己两次展施围魏救赵战术救下来赵韩两国,也为会来救援他。因为齐国两次展施这个战术时,都是在这两国国都陷落,方才发兵的。这导致赵韩两国心里郁闷之极,你齐国早点发兵会死么?

    但是表面上还不得不对齐国做出一幅感激涕零的模样,毕竟齐国救了他们,他们在损失惨重后,还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好处给齐国。否则下次他们有难,谁还来救?在这种情况下,这赵韩两国本来心里就暗自怀恨,齐国倒好,还搞出了徐州相王这一出。这一下,这两国可就有借口与齐国划清界限,甚至与楚国结盟攻打齐国了。虽然他们只是在一边摇旗呐喊,但是也让伐齐联盟看上去声势大壮。

    齐国四面孤立,但是齐国君臣也不在乎,咱兵强马壮,有的是军队,抵挡楚国,不差你们所谓所谓盟国的那一点人马。因此,当齐国听到楚威王亲率大军围攻徐州,打败了申缚的军队时,便紧急动员,前往前线抵挡。

    在这个时候,越王无疆决定伐齐,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时机。他不但不会受到三晋和南方楚国的阻挠和干涉,而且还可能联合三晋和楚国一同灭亡齐国。越国要是灭亡齐国,占领齐国土地后,便可以进一步威胁三晋,为在中原发展或者讨伐楚国奠定基础。同时,越国几十年来与齐楚两国打交道,军队对齐国形成了很大的心理优势,了是伐齐的一项重要的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因此,越王无疆在楚威王打败齐将申缚时,便下令全国总动员,集结越国大军到琅邪一带,准备讨伐齐国。

    这个时期的齐国,由于与越国进行了几年年小规模的冲突,对于越国是十分害怕的。据《说苑.立节》记载:一次越兵攻齐,齐王的忠臣雍门子狄刎颈而死于越军阵前,越人这才引军后退七十里。这是一件令齐人十分害怕的一件事。

    齐国的国君齐威王一看,自己大军正于楚国军队对峙呢,这越国大军又来趁火打劫,心里的郁闷烦恼,简直没法说了。这越国来攻打自己,不抵挡当然不行,可是抵挡的话,哪里还有军队可调?

    齐威王和他信任的重臣大佬们,正苦思冥想一番后,决定派一个名叫孙珩的人当使者,前去忽悠越王无疆。

    齐国使者孙珩前往琅邪越军大营,求见越王无疆。本来,两国已经撕破脸了,即将大战,还派来使者,那是很扯蛋的事情。不过呢,这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由于国家很多,各个国家之间,政治军事斗争错踪复杂,常常是今天打,明天和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