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鄱湖红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先生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谨以此书献给养育我的鄱阳湖!

    内 容 提 要

    小朝奉一夜暴富,富甲一方;穷挑夫家破人亡,落草为寇——都因十二口皮箱的金银财宝,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由此展开。

    风尘女择枝从良,小少爷认贼作父;父子反目成仇,母子骨肉相残;兄弟萧墙祸起,姐弟丧失天伦……九百里鄱阳湖从此风高浪险,血雨腥风,留下多少千古奇冤。

    家仇未了,又国难当头。小少爷幡然悔悟,勇夺红船以身许国,喋血沙场湖疆……虽是抗日英雄,却难留名青史,枭首示众是他最后的结局。

    千古彭蠡泽,浩瀚鄱阳湖,不仅仅是渔舟唱晚,秋水长天;不仅是雁阵排空,鹤舞九天——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风情中,同样积淀着永恒的苦难和千古的悲伤。百年红船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鄱阳湖文化的象征。

    本书第一次揭开鄱阳湖神秘的面纱,将华夏第一大淡水湖的文化内涵及底蕴展示给世人……

    目     录

    前  言(代自序)

    第一章

    1、三先生

    2、在船上

    3、吴城

    第二章

    4、卦摊

    5、老板

    第三章

    6、长春客栈

    7、筷子巷

    第四章

    8、“匿赃”

    9、十二口皮箱

    10、示众

    第五章

    11、“水面天心”

    12、红船

    13、落草

    第六章

    14、刘家渡

    15、等待

    第七章

    16、四美楼

    17、定计

    第八章

    18、金牛星

    19、长春客栈(二)

    第九章

    20、金钩大王

    21、茶馆

    22、端午节

    第十章

    23、变故

    24、张蛮子

    25、火

    第十一章

    26、三块大洋

    27、红船王

    第十二章

    28、刘大河

    29、谎言

    第十三章

    30、夜话

    31、春夜

    第十四章

    32、一碗哑药

    33、母女俩

    34、父与子

    第十五章

    35、接任

    36、布告

    第十六章

    37、回家

    38、鄱湖王

    第十七章

    39、夜探

    40、较量

    第十八章

    41、出逃

    42、败落

    43、下山

    第十九章

    44、遭劫

    45、罪孽

    第二十章

    46、搭救

    47、刘十二

    第二十一章

    48、断舵

    49、烧山

    第二十二章

    50、少爷

    51、投军

    第二十三章

    52、马当

    53、抢红船

    尾  声

    后  记(关于《鄱湖红船》的成因)

    前    言

    (代自序)

    长篇小说《鄱湖红船》是一部关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文化和历史的小说。

    小说以“红船”这种鄱阳湖地区独特的文化载体,揭示了鄱阳湖从晚清到抗战结束的那段历史;以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恩怨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了鄱阳湖地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悲欢离合。

    故事以当年有名的江南大都市吴城为背景,然后向整个鄱阳湖水域全方位的幅射。因为吴城地处赣北“五大水系”(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昌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得天独厚,不仅是“赣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当年名闻天下的江南大商埠。有民谚“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尽的汉口”为证。

    小说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东到瓷都景德镇、波阳县古城饶州,南到药都樟树镇、江西省会南昌,西到都昌县闻名于世的“百慕大”老爷庙,北至湖口县千古名山石钟山和彭泽县长江边的军事要塞马当……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鄱阳湖地区。

    小说的“题眼”就是“红船”。

    红船是一个真实的“道具”——因为都昌县老爷庙一带鄱阳湖水域风高浪险,经常翻船失事,于是就有了一种专门用来水上救生抢险的船只,来为当地的渔民船夫和过往船只排忧解难。为了有别于其他的船只,这种船的桅杆被漆成红色,这就是红船。有了红船的同时,当地还有一个管理红船的机构——红船局(也叫“同仁堂”),是由当地乡绅发起的一种民间慈善机构,并设有董事会。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募捐为主。后来有了田产和店铺,所有的收入都用于红船的开支。这种红船和管理机构一直维系到解放前夕。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政府还行文至都昌县,令其每月定期给红船局拨款扶助;在抗战期间,由于战事需要,过往军队多次征用红船,影响了它救生抢险,蒋介石还亲自签署了禁止征用红船的布告。

    这样,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当时都承认了红船的存在,并肯定了这种救难济困的慈善精神。这就是红船当年的存在价值和今天加以发掘的意义。

    据我所知,在我国其他湖区也许没有这种船只和这种机构的存在,即便是有,也没有如此之规模和知名度。所以,我认为“红船”应该是鄱阳湖文化特色之一,也是鄱阳湖文化的另一种符号,更是一种“鄱湖人”的精神象征。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最能体现鄱阳湖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面貌。

    小说人物众多,以商人、渔民和湖匪为主,并涉及到船夫、挑夫、军人、妓女、风水先生、小商贩等等。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展示了生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