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花素锦谁的悲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独奏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用一指伸展奏出,而且在换把时音乐大多略有停顿。这种停顿,既是演奏手法的需要,也是音乐特点之所在。只此一点,就能看出阿炳“巧夺天工”之奥妙,令人叫绝。由于定把演奏,用一指伸展奏出的音通常略高,但这正好符合音律美中“辅助音向骨干音倾向”的原则,听起来十分顺耳,且刚健有力。如果用换把将这些音奏准,反而会觉得软弱不顺,有失阿炳音乐风骨。这又是一巧妙之处。第三是不规则重音的运用。阿炳二胡曲的重音并不是规则的节拍重音,而是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节奏特点,就连长音也用波弓奏出其内在的律动。再一巧妙之处就是大量不规则弓法的运用使这些重音大多落在拉弓上,使音乐与技法浑然一体,多变而有序。因此,有人把这些重音称为拉弓重音,又有人把这些拉弓称作重音拉弓。音乐的重音与技法的拉弓互为因果,完全融为一体,既独具匠心,又流于自然。这种我们多年追求的艺术境界,被阿炳轻轻一挥而就,就使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敬佩阿炳音乐功底之深厚了。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音乐语言素材,一部分来自于无锡一带的锡剧与民歌音调,一部分来自于广东音乐。引子是从锡剧簧调慢板过门中吸取素材而形成的叹息音调,要求演奏得深沉、自然,气息要下行。下来四小节的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演奏较为平稳,要求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接着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要求演奏得激昂,有份量,特别要注意直线滑音与定把演奏技法的运用。经过一段高把位富有激情的演奏后,在徵音上终止。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要求演奏得平稳、松弛。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把位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上的颤弓音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在颤弓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sfp,然后一次次地同音渐强,最后归结到一个强推弓上,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非常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要演奏得宽阔一些,以表现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根据王国潼的删节谱,下面三十三小节亦可删去不奏,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旋律经两次爬高后,用最强的力度奏出全曲的最高音。这是激愤的怒吼,是生命的呐喊,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高潮的铺垫,过程不可太快,要将最强点留待高潮音时喷发出来。由于此处把位极高,不可能将音量奏得十分强,因此主要是靠气息来取胜。做到声音用气息来喷发,高潮靠情绪来力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特别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最后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这几个音要奏得耐人寻味,气息要上提,然后逐渐远去。

    编辑本段

    二泉映月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作者:萧前勇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