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云秋甑子寨练兵 柱子西良河探路第(2/2)页
点点头:“我们不累,只要司令信得过,我们会尽心的。”耿东拿眼望着云秋,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云秋说:“你俩是我哥的兄弟,自然是我的兄长,你们我都信不过,我去信哪个?”
几个人笑了笑,又点了点头。
覃先生说:“你们看,司令设想的周到,有前瞻性,也有忧患意识,大家下去后,集思广益,先把方案拿出来。”
待几个人走后,覃先生问:“在太安,我们修多少房为宜?”
云秋说:“每个兄弟一套房,我们有这个实力。就近原则,隶属仁桂的修在仁桂,隶属太安的修在太安。临近的地可以多买点,甩给家属们去种,每家配置两亩吧,解决自己那点口粮。”
民国时期,生产力低下,挣钱不容易,土地、建材(主要是木、石、砖、瓦)、人力都很便宜。建房主要是木、石二匠。主人家只要有钱,有骡马驮运建材,干起来就比较快。不讲究的,找几个木匠,做几道木排列,直接磴在泥土上,框架中夹竹篾块,用纸筋和着泥浆糊上,讲究的再糊点石灰浆,房顶盖上草,平整一下地,成了。反正,川东和天府之国的成都差不多,气候宜人,大风少有。大部分老百姓在自家地里选个较避风的洼地,几个木匠几天就可以搭建三间房来,这种房四川人叫穿枓房,你还别说,中国有史以来,地震不少,但死亡记录罕见,这种房有天生的抗震能力。那时候,媒人提亲,说那家几柱几柱房子,多少多少间,来衡量那家的贫富程度。其实“柱”就是房屋进深柱子的数目,代表着房屋进深的大小,从而体现房屋的宽窄。
有钱人家就不同,天上盖瓦,地下搞成三合土,竹篾块处换成火砖或木板,有的木柱子、木板还涂上土膝,处处都有所讲究。
在太安,覃先生以几个人的名义,紧临场尾买下几十亩地,请风水先生测出正宅,在正宅处建造九间房,青沙石做地基,地基高出地面三尺,八级台阶跨中间三房而上,楼柱是合抱粗的柏木,高四丈多,九柱进深,四周的框架用火砖砌就,坚实牢固,楼下沿六柱处隔开,里面是厨房、卫生间、杂物间、侍卫人员用房,外面两侧分别是餐厅,会客厅,中间是活动大厅。楼上右边是一个大餐厅,其余的隔成十几间卧室和洗浴室、卫生间。每间房通风、采光良好,视野也宽阔。“祥云斋”的牌匾悬挂在二楼窗台,站在街上抬眼望去,高大、气派、威严,活脱脱一个将军府!
大楼对面六丈远处,四栋房一字排开,每栋三间,高度比“祥云斋”略矮,呈拱卫之势,紧临四栋房东侧设计的是杂货店和客栈,客栈、杂货店中间进门往后走是院坝和马厩,马厩很大,考虑了自有马群,客人的马群和客人临时放置货物的场地。
其余住房顺着街道两边延伸,四个月,主楼附近的工程完工了,一条宽阔的新街的雏形已经形成,只是有的建房还没完工。木石二匠带着民工继续在劳作。
高大、气派的“祥云斋”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赏,称赞主人财大气粗。覃先生把预先定制的家具拉来,往里一摆,万事俱备,只待入住。
仁桂、良山、沙河场都修了客栈、杂货店和少量住房,工程小些,早已投入了使用。
当建房紧锣密鼓进行时,柱子、耿东等人考察河道,从太安到旺嘴,有时河道两侧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根本没有路,他们不得不多走些冤枉路,去准确了解河情,来回弯弯曲曲三百余里,他们至少走了六百里之遥。还好,用了十几天,总算摸清了大致情况。有四处不能通航,两处是老百姓修的过河桥太矮,有一处叫斜滩,水急,勉强能过船,但下水顺水漂流还可以,上水靠船桨和撑杆根本上不去。另一处彩罡崖,根本就无法行船,上、下游落差百来米,水头水尾相距有一里多,河水流到这儿成瀑布向下倾泻。其余个别河滩稍窄,请几个石工就可搞定。还好,障碍处住家人户较稠密,找人帮忙没啥大问题。
他们把考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汇报给陈云秋,合议后决定聘请一个船工当顾问,沿河加高桥墩,增大行船空间,较窄处请石工加宽加深水道,
不能行船的地方彩罡涯,买地在涯上、涯下各建一个小仓库,请当地民工看守、转运。最为头疼的是滩险水急的斜滩,上下又不远,再修转运站,人力物力都不合算,还是船工聪明,他叫人在上面做两个铰盘,船到此处上下都用长绳挂在绞盘上,上水时,左右绞盘各用三个壮汉用力扳绞,下水时,几个壮汉稳住,缓缓放下,让船慢慢划向下游,稳妥、安全,再把沿河的散水堵住,增大流水处的水深,保障行船吃水深度。几处工程同时施工,前前后后两个多月,前人做梦都不曾想到的问题,艰难的水路居然被他们打通了!
[读者朋友:本人疏于文采,长于逻辑,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点击我的拙作。请大家参与评论,多提宝贵意见,点击收藏,并把此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不胜感激!——罗鼎罗童]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