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新石器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新石器时代的音乐(网文)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一日之蜡,百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就反映了孔子对这类乐舞活动中凝聚的若喜若狂之"乐"的情感体验的深刻认识。

    农事之乐的仪式、行为,作为某种文化心理的反映,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甚至呈现为一种系统化的构成。这在相传的葛天氏乐舞中有较集中的体现。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其中反映先民在尊祖先、敬天地中,表达了对农耕收成、土壤气候的重视。乐舞的表演内容有8段,其中包括对人种蕃衍的祝福("载民");图腾崇拜("玄鸟");希望草木茂盛、五谷丰登以利人食("遂草木"、"奋五谷");以"乐"的神秘感应力量,沟通天、地、人之间的联系("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祈求禽兽的大量繁殖("总禽兽之极")。这类乐舞以牛尾为乐舞道具,顿足以为歌乐之节奏。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古墓葬中出土新石器时期彩陶盆,内壁绘有5人连臂踏歌图案,可能就是这类乐舞活动的真实写照。

    与农耕活动有关的乐舞,还有传说中尧的代表性乐舞《咸池》。据《周礼·春官》郑玄注,此舞是尧对黄帝时同名乐舞"增修而用之"。可见这一乐舞是代有传承。《咸池》原为天上西官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五谷,若此星明亮,庄稼丰茂;若此星夜晦不明,则必有灾变。在原始人心目中,天文与农耕两者之间,前者作为后者发生变化的原因,其征兆常具有结论的性质。明人顾炎武认为"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推想,也是以农业民族独特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咸池》的乐舞表演,通常在仲春二月,即农作物播耕季节举行。这一行为中蕴涵着的,也正是预祝和祈求丰年的文化心态。

    四、战争之乐

    远古时期,氏族部落、地区之间的战争构成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史籍上有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以及尧、舜、禹与三苗的长期战争的记载。反映这类氏族部落兼并战争的原始乐舞,可以提到《尚书·大禹谟》中关于中原氏族部落联盟(舜禹时代)与三苗(即有苗)战争的记录:

    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俞。"班师振旅。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其中关于"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的记载,说明当时有一种反映战争的乐舞,并且实际上具有军事操演的性质。以战争方式的操演而能够使敌人惧服,这也是初民文化心理意识的反映,这种意识估计是原始人交感、互渗思维特点在后世文献中的曲折反映。

    五、生息之乐

    人类的生产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之外,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系的蕃衍。在原始社会,人的生息、繁殖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传说中化育万物的女性天神女娲,用黄泥和水而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由于她使男女相配,做了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人将女娲奉为"高禖",即婚姻之神。据《礼记·月令》所记,古时每年仲春,人们用"太牢"礼节祀奉她。与此同时,青年男女可以不拘仪式自由择偶。祭祀"高禖"时,"万舞洋洋"(《诗经·鲁颂·宓宫》)。这类仲春时节男女聚会的活动,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遗留。在这类活动中,乐舞歌唱具有招唤或魅惑异性的功能。

    在有关音乐的古代神话中,笙这件乐器,是繁衍生息之象征。后世一直流传有"女娲作笙簧"的传说。直至今日,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芦笙乐舞的习俗活动。每年春天,男女青年皆穿着艳丽服装,吹芦笙,踏歌跳月。无论是《诗经》中所记溱洧之间,士女采兰赠芍,还是今日苗瑶歌圩春月,男女以歌舞择偶,不正可以看做原始生息之乐的遗存吗?

    六、原始乐舞的文化心理特征

    原始乐舞这一综合艺术活动作为初民最重要的文化行为方式,实际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思维的超越;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宣泄。即使在今天,这类文化心理特征,也仍然在群体性的、综合性的音乐行为方式中有明显的表现,例如那些广场的、体育场的音乐活动,经常可以看到在原始乐舞中就已存在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思维的超越

    当原始人类尚未认识、把握外部世界时,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意识,在心灵与世界、可知与未知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虽然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今人看来经常是非逻辑的、神秘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以潜在的形式直接影响着初民乃至今日人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

    原始乐舞所要表现的,是初民通过艺术化的行为而完成的主体对现实的超越,在很多时候,是以内在的自由要求与实践能力,克服自然的束缚与局限,实质上是向外在世界提出自己主动的要求,其实践创造的意义要远大于思维本身的意义。这时,原始乐舞作为初民自由精神生产的产品,体现着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力量。进化中的主体,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宗教信仰等独特思维方式,超越现实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充满热烈气氛的乐舞活动中,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与精神上的和谐。在面对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严酷的外部生存环境时,而始终保持着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性,或是协调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或是不断给自己提出一个美好的前景目标。原始乐舞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正由此而得到体现。

    (二)文化的认同

    当一个氏族部落的所有成员聚会到一起,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相互认同的饰形、声音、动作等文化符号表达共同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时,可以说,所有的氏族成员正是借着共同的文化标识(例如图腾标识等),结集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群体,它具有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而这种乐舞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信仰体系、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的体现、代表和缩影。共同的文化心态,能使同一社会群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直接影响到乐舞活动之外的社会情操、生活观念等方面。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