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距今一万多年,中国境内古人类,由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的中石器时代,并继而跨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由于在全球范围已度过严酷的末次冰期,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气候环境总的趋势是变暖变湿。虽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南北仍有温度上高低的差异,东西存在湿度上干湿的差别,地貌条件也很不相同,但是,由于宏观上生存环境自然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殖,以及与此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这一时期中国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中国境内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以及这方面呈现的考古资料的丰富性都证明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华夏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曾经创造了可以称之为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文化。并且,就其包括不少音乐器物的大量地下文物的存留来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有的。
新石器时期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代表生产力发展、工具使用进步的磨制工具的应用;2人类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收获、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的农业文明的产生;3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陶器文化的普及。
原始乐舞
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甚至科学)生息发展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讲,考察原始乐舞,也就是考察原始人类文化艺术本身。从遗存的史料来看,原始乐舞与氏族部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耕狩猎、部落战争、生息蕃衍等社会生活,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图腾之乐
古代社会的图腾阶段,被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原始图腾乐舞,往往成为巫术礼仪、图腾崇拜活动的表现形式本身。从图腾集团的地域文化特点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与部族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条件都有密切关系。《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一条史料,反映的正是有关黄帝氏族部族图腾文化的"久远的记忆"。这条史料写到:"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这表明黄帝氏族以"云"作为图腾标记,其军队也因此而称为"云师"。其代表性乐舞叫《云门》。
当黄帝氏族在萌发的原始思维活动中以云作为其图腾标志的时候,就已经暗示着某种心理意识,并且具有某种确定的思维定式和指向。图腾表象-形象,是原始人的心理创造,而这种创造,直接依赖于原始人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文化心理及文化、艺术行为方式的了解,分析原始人是怎样将自己的心理情境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某个载体、或通过某种艺术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就像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作为很早就已进入农耕时代的华夏民族,当农业收成的好坏成为直接影响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时,自然气候在原始人心目中,自然会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此,可以认为,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原始人包括其生产活动在内的生存活动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心理。就像前面谈到的,新石器时期文明的兴起,恰恰有关于人类生存自然气候环境的改善。先民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古代神话传说中,记黄帝会鬼神于西泰山上,其行进队伍中"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韩非子·十过》),并作《清角》之乐的描写,恐怕也同黄帝以云为图腾的文化心理与人文特征有关。
二、典礼之乐
在原始社会,祭祀典礼活动作为维系社会群体的文化活动,反映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种观念、法则。在以尊崇、祭祀祖先为核心的礼仪活动中,原始乐舞活动从中发展、成熟起来。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氏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又对整个氏族的精神生活施以广泛的影响。
原始社会时期的乐舞,在当时以及在后世一直享有盛名并发挥较大影响的,可以说是中原氏族部落联盟舜时期的代表性乐舞《韶》。《韶》共有九个乐章,与《九歌》、《九辩》这类歌舞体裁形式关系密切。《韶》的具体表演形式,在《尚书·益稷》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文献的记载无疑染有后人笔墨。但是其中反映的文化行为方式,却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所谓"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就是父系氏族社会中以亲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礼法制度及部落联盟制度的反映。"百兽率舞"正是这一现实关系通过图腾艺术表象--形象符号来表现的乐舞行为的艺术形象。在这出乐舞活动中,"夔"作为倡导音乐的"乐正",出现在乐坛上。音乐以清亮的石磬声为先导,继而是弦乐器的弹奏以及歌诗的吟咏。在祭礼活动中,敲击鼗鼓等打击乐器、吹笙撞钟,再加上人饰鸟兽的舞蹈表演,交融为一体。各氏族图腾形象的集聚汇合,显示了一种文化的认同。事实上,祭祀典礼作为全族人民的共同庆典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重要事件。
三、农事之乐
远古时期农耕民族的乐舞创造,与其生产劳作方式相关的乐舞,便是农事之乐。农事之乐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必然会通过其艺术活动形式,反映一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和情感指向。例如,在"民以食为天"这类农业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蕴涵的"厚生"意识,其直接的思想感情效应,就在远古的农事之乐中有集中的表现。
初民祈年的乐舞活动,有伊耆氏之乐。传说中伊耆氏于每年十二月举行的"蜡祭"。"蜡祭"的乐舞活动也传于后世。《礼记·郊特牲》上记载其乐舞中演唱的歌词为: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其中体现的是先民期望通过上天的佑护,在新的一年中,使农耕顺利,水土不流失,虫灾不发生,草木茂盛,减少自然灾害的良好愿望。这种祈求,通过乐舞的活动,寄托他们对新的一年农作活动的所有美好祝愿。《礼记·杂记》记载孔子观蜡祭时对子贡所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