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冒进,见利忘险,才给了肖林可乘之机。
被四十五师打败之后,李生达的第五军实力大减,又受到阎锡山、徐永昌等多方批评,这些日子心里既憋闷又不服气。
察哈尔之败的主要责任都在丰玉玺,正是因为他一力抢功纵敌,才酿下兴和之败的苦果,最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真要是一对一的放对,他自信能够轻松战胜四十五师。
因此当四十五师兵抵大同城下,李生达才冒险出击,想趁着绿脚兵立足未稳,先给肖林点颜色看看,从而挽回不利局面,为晋绥军调整防御争取时间。如果能打赢这一仗,也算立下一份不小的功劳。
不料聚乐堡一场大战,杀得他胆战心惊,这肖林用兵果然诡计多端,而绿脚兵更令人吃惊,这支部队仿佛又变强了!
聚乐堡一丢,大同的外围阵地已经崩溃,李生达仿佛被抽掉了精气神,一夜之间老了好几岁,几乎是斗志全无。他不顾陈长捷等将领的反对,将第五军的残部全都撤到大同城内,主动放弃了城西的高山堡,在城区摆下防御阵型,然后拼命向后方发电报求援。
李生达的突然退缩,倒出乎肖林和高维岳的意料,晋绥军残部几乎毫发无损地撤进大同城区,高维岳随即占领了高山堡,和四十五师一起耐心清扫大同外围阵地。
高维岳和肖林商议一番,决定暂不急于攻城,李生达的守军虽然不多,但城市巷战很难发挥炮火优势,必然造成巨大的伤亡。安国军长途奔袭,兵员补充和伤员救治都有困难,没必要主动跳进这个绞肉机。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为上策,下面就看阎锡山如何抉择了。
阎锡山接到聚乐堡失守的消息,终于再也撑不下去。他虽然有心支援大同,但晋绥军的主力都在山西外围,太原已是一座空城,无兵可派。
形势逼人,经过一夜无眠的苦苦思索,阎锡山终于接受了赵戴文的意见,命令李生达炸毁御河铁桥,第五军弃城而走,南撤广武、雁门关一带,以收缩兵力,巩固防线。
攻克聚乐堡后第三天,四十五师兵不血刃占领大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