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节 何去何从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劫波渡尽兄弟在,家书一封抵万金。大战之后,还能坐在一起喝酒,这个情分比酒肉朋友要来得深得多。人生三大铁,其中袍泽之情是最为人称道的。汝南城中,刘备军大战之后的接风宴加压惊酒已经喝得七七八八了,但是刘玄德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跟男人一张床睡觉。虽然陆羽很不情愿,但是酒后乱性,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刘备的床上,心中真的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所幸衣衫完好无损。

    当然,领导不会永远失态,当他对你表示超出一般人的信任时,很可能也是在试探你是否能做到宠辱不惊,亦或者他准备和你讨论一些推心置腹的话题。陆羽刚起床,刘备三兄弟就又把他拉到密室中喝酒去了。

    中国人的酒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似乎几杯酒下肚之后没有什么话题不能聊,没有什么生意不能谈,没有什么交易不可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出卖。哪怕是做出关乎刘备军今后生死存亡的决策时,也不能没有酒当陪衬。

    参加这次在季汉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议的共有七人。除了刘备外,其余六人后来被视为刘备早期的元老,奠定了他们在论功行赏时的江湖地位。他们是关羽、张飞、糜竺、陆羽、孙乾、赵云,其实真正的元老还应该加上简雍,但是这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所以给予政治局委员的待遇,不参见常委会议罢了。

    但凡是演义小说中要密谋什么大事时,参与的人数常常都是七个,比如石碣村密谋劫生辰纲,就是七星聚义。宋江在梁山上的心腹也不多不少正是七个:吴用、花荣、李逵、戴宗、王英、秦明、呼延灼。这次,也不例外。

    众人坐定,陆羽问刘备一大清早干什么去了,刘备面露喜色,道:“方才有一人率宗族数十人来投,因与备同宗,故而相谈甚欢。”

    陆羽问道:“此何人也?”

    “姓刘名琰,乃鲁国人,待人相厚,此人仪表非常,谈吐无碍,闻名于乡党。因避战乱,移居汝南,吾辟其为从事。”

    “主公,羽有一言,不吐不快,望主公不要见怪。”这下倒把刘备搞愣住了,自己把心腹叫到密室,摆明了是领导有话要说,按与会之人的政治素质是不应该有人跳出来抢领导台词的啊。你怕领导尴尬,找几句不咸不淡的话充充场面,缓和一下气氛是可以的,怎么能把频道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我说过,研究历史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刘备是个什么样的领导呢?按陈寿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就很奇怪了,按陈寿的记载,刘备在求学时是一个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少年,但是偏偏这个深沉的少年很喜欢出去打猎跑马,还喜欢听古典音乐,穿前卫服饰,可谓是走在流行之前的弄潮儿。这不是前后矛盾么?难道陈寿弄虚作假么?要知道,听古典音乐,穿前卫服饰,成天出去跑马打猎,那都是纨绔子弟的高消费活动,刘备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织席贩履的人,连学费都是叔父赞助的,他能负担的起么?

    其实陈寿没有作假,他只是由于语言风格的问题,使大家容易产生歧义罢了。三国志人物的传记通常比较简略,尤其是蜀汉方面的人物,由于史料缺乏,很多人都“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只能通过整段文字记载的描述而进行自我脑补,如果你逐字逐句的分析,很容易前后矛盾,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这是由于陈寿个人能力有限而给《三国志》带来的一大硬伤,偏偏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又家喻户晓,所以很多人在史料缺乏的时候,自然会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描述去脑补。这是大谬不然的。

    任何史料,我们都无法证明它的真伪,因为它们都是过去式。而我们现在被大家公认的所谓正史中亦有许多后人删改的痕迹。所以研究历史,千万不能扣住字眼不放,或者用一段文字记载去证明另一段文字记载,这样的文字游戏或者笔墨官司,我是坚决不打的,因为那不是历史,而是抬杠。

    所谓历史,都是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既然是人,就不会跳出人的思维方式,在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推断有关他们的史料真伪,甚至进行合理的想象,以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这都是允许的。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是属于自己的历史,只要你想的合理,那都可以看成是真的。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不过是统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一部分,至于是否真实,你自己心中要有数,而判定真伪的唯一方法就是淡定的,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记住,不是感**彩,去自我分析。下面我就拿刘备为例,为大家做一个示范。今后我对于历史人物的推断描写也都是这个套路,请大家慢慢揣摩。

    刘备,从小没有父亲,靠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所以刘备小时候经常要“织席贩履”以补贴家用。既然是做生意,那就要和人接触,要学会看人脸色,学会忍气吞声。所以刘备一生看人几乎从未失手,而且性格坚忍,意志坚强,这和他同年的经历不无关系,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到了十五岁,在叔父的资助下,他和堂兄刘德然一起去了当时家乡最有名的私塾——儒家大师卢植的府上求学。这三年的求学生涯几乎奠定了刘备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研究刘备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尽管它在正史记载中只有一句话,但只要你会联想,合理地联想,你会知道很多秘密。

    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上过大学。大学里肯定有条件好的同学,也有条件差的学生。那些名牌大学里的贫困生一定和刘备刚去卢植家一样,沉默寡言,生怕被别人笑话自己是乡巴佬。刘备不仅条件差,而且理论基础也不过关,因为他几乎没有受过儒家的启蒙教育,一下子就去了高等学府,想必学起来一定很吃力。既然学得吃力,那我就不学了。于是他跟着自己的同宿舍的好哥们——富二代公孙瓒一起逃学,一起打电动,一起泡网吧,一起出去兜风,在那个时候,他们是一对铁哥们。

    有刘备的粉丝一定会骂我了,先主怎么可能有你说的这样不求上进呢?简直是造谣。其实我对刘备的评价很高,否则我也不会写这本书。但是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会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立志于要拯救万民于水火,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陈寿不免俗套的虚构了刘备从小就异于常人,胸怀大志的描述,但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