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节 狡兔三窟(上)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董承得献帝与女儿暗示,领旨出宫后,回家闭门不出。至深夜无人时,取玉带于灯下反复观看,只见针脚细密,做工精良,未曾看出名堂。灯芯烧尽,董承正欲去拨,突然灯芯一爆,火花弹落玉带。董承大惊,急忙用手去掸,已然略有破损,于灯下细看,似有白绢在内。董承心下狐疑,料女儿所言不虚,乃以刀裁开,果然有白绢一张。董承取来一看,竟是献帝亲手血诏,董承读罢,涕泪横流,不敢高声哭泣,将舌头咬破。

    董承知朝中皆是曹操股肱,唯有偏将军王子服乃自己旧部,议郎吴硕乃自家姻亲,且交情深厚,俱为汉室忠臣,可以与之共议。次日,使人请二人来府中赴宴,只说是为自己送行。二人欣然前来,三人欢饮至深夜,二人与董承交厚,乃留宿府中。夜间,董承乃起,密召二人入密室商议。二人至,董承乃取献帝血诏,二人视之,以头抢地,将额头磕破。三人乃共议诛曹大计。王子服素有主见,乃道:“越骑校尉种辑与我交厚,平素常怀忠义,可以与之共聚大义。”董承道:“我也正有此意,明日我等继续饮宴,烦请子由(王子服字子由)去请。待种辑来,再做商议。”三人散去,各自歇息不提。

    次日,种辑至,四人又是欢饮至深夜,复如前日故事,种辑见血诏,怒发冲冠,咬碎钢牙,血流满面。四人乃共议,俱言朝中无人可用,须寻外援。董承曰:“吾不日将去徐州,徐州牧刘玄德乃汉室宗亲,有大功于社稷,当可与之共事。”王子服问曰:“此天子之意乎?”董承道:“除此之外,无人可当此大任,待我去徐州,一试便知。”种辑道:“朝中耳目甚多,吾等不得久聚,明日各自散去,待国丈自徐州回来,再做计较。”众人然也,明日各自散去不提。

    在这里还是要废话几句有关刘备参加衣带诏的事情。《三国演义》的描写有点小说家的想当然,怎么狗血怎么写。先是曹操脑残无下限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凌辱天子,然后一向冷静的关羽被张飞附体,居然不顾刘备安危,要杀曹操。接下来就是汉献帝顺理成章的将衣带诏给了董国丈。因为这样写,充分表现了曹操的目无君上,献帝的忍无可忍。之后刘备参加衣带诏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后刘备被请去青梅煮酒论英雄,让曹操酒后吐真言吓得掉了筷子,赶紧借口讨伐袁术溜之大吉。罗贯中这样写,爽是爽了,就是把董承等人的政治智商写得近乎脑残。在曹操眼皮子地下搞串联,还弄得大张旗鼓,连府里的下人都不避讳,简直是自己找死。历史上,衣带诏如何泄露不得而知,但绝对不会是因为董承家仆告发曹操才知晓。

    历史学有这样一种观点,刘备的溜之大吉与董承等人的慷慨就义相比显得有那么一点贪生怕死,而且,当时刘备是在兵败之后投奔曹操的,如此行径等同叛徒,实在不怎么光彩。连陈寿这样严谨的史学家都只好用曲笔帮刘备辩护。先是董承找到刘备商议的时候,“先主未发”,等到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之后,才“遂与谋”。这样刘备的行为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刘备出征袁术,又成了被动的“会见使”。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但真实的历史文献中突然连续出现如此之多的巧合,那就只能是作假。

    其实陈寿是好心帮了倒忙,依我之见,刘备如此做是合情合理,董承与刘备之前根本没有任何交情,等于一个陌生人突然找你干一件杀头的事情,你能一口答应才有鬼了。“先主未发”其实就是刘备很自然的自我保护,先敷衍一下,试试真假再说。等到曹操酒后失言,刘备知道曹操容不下自己,回头找董承,参加衣带诏更是人之常情。陈寿的曲笔辩解反而显得刘备枉做小人。刘备本来就是曹操派去监视吕布的,刘备和吕布翻脸也是因为与曹操的来往的书信被陈宫截获,曹操也出兵援救了刘备,所以事后刘备得到曹操的收留是理所应当。正因为如此,当董承拿衣带诏找刘备时,刘备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拒绝,因为他当时是曹操的属下。等到刘备知道曹操把他看成争先下的对手时,刘备的后路就已经被切断了,再留在曹营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他肯定会找机会离开。正好袁术准备从下邳北上投奔袁绍,给了刘备虎口脱险的借口。

    有人说刘备这是溜之大吉,其实根本是无稽之谈。当时的情况,董承手中根本没有兵权,对抗曹操根本是一句空话,而这些人中只有刘备有豫州牧的头衔,能够外出带兵。刘备一没有出卖董承,二没有放弃对抗曹操,如何就成了贪生怕死之徒?难道一群人死守在天子身边坐以待毙才算真英雄么?

    刘备当时有没有称帝的念头两说,单就是参加衣带诏之后的举动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说政治斗争的经验十分丰富,根本不是董承那群人能比的。所以刘备成为衣带诏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并不是偶然的。陈寿说什么“会见使”根本是前后矛盾,从郭嘉、程昱、董昭的劝谏中可以看出,刘备出征徐州完全是他自己找曹操主动要求的,曹操不完全放心又不好拒绝,就派了朱灵、路昭去监视。如果是曹操下令,刘备被动接受,曹操完全可以派人追上刘备,取消命令,而不是任由刘备逃出生天。(这一点不讲清楚,后面的情节就显得突兀了,特此说明——冠军侯按。)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二十四日,天子钦差一行人抵达徐州,刘备等徐州文武出城百里相迎,沿途百姓焚香遮道,皆称刘备仁德,孔融连连赞叹,刘晔眉头紧锁,董承默记在心。三人与刘备见礼完毕,复登车辇,刘备在前开路,俱回徐州。入得州衙,早备好香案,刘晔请出圣旨,当众宣读,众人伏跪。刘备因剿灭袁术,迎回玉玺有功,封宜城亭侯,其余赏赐皆是应有之义,略过不提。

    刘备谢恩完毕,接过诏书,请出传国玉玺,当众打开,刘晔、孔融、董承皆痛哭流涕,刘备亦为之下泪。把玉玺交到钦差手里,在圣旨上特意留下的空白处加盖了“受于天命,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刘晔此行的政治任务就算完成了。正事办完,就该拉交情套关系了,孔融和刘备是老交情,刘晔也以宗室之礼和刘备重新见面,董承则以国丈的身份向刘玄德同志转达了党和国家名义领袖刘协同志的亲切慰问,并希望刘玄德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高度的效忠性和敏感的政治觉悟,为大汉帝国的中兴事业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废话说完,自然该来点实惠的,徐州富甲一方,当晚的夜宴可谓是丰盛非常,导致董国丈不胜酒力,脚步虚浮,起身告辞的时候被桌案绊倒,摔破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