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当刘备用兵淮南的时候,许昌城内正是暗流涌动,气氛诡谲非常。曹操自徐州回许昌,表奏有功之臣,天子皆准,加曹操食邑五千户。曹操乃使中郎将裴茂率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诛杀李傕,并夷其三族,收李傕所部“飞熊军”万余,改名“飞虎军”,以典韦、许褚为正副统领。操权威日盛,凡朝臣所奏,操皆预闻之,言辞骄矜,供奉日减。献帝心下不安,入后宫闷闷不乐,乃召伏皇后及董贵妃入内。
二人入内,见献帝面色不豫,付后乃问曰:“陛下何事不安?”帝屏退左右曰:“朕与汝自李郭之乱后,备尝艰辛,饱经苦楚,今日一时感慨,皇后勿忧。”
伏皇后曰:“今四贼安在?”献帝曰:“樊稠为郭汜所杀,张济战死南阳,去年郭汜为部将伍习所杀,今李傕亦为曹操所杀,四贼皆灭也。”付后叹曰:“幸四贼皆灭,自遇曹司空、董车骑救驾以来,汉室中兴有望矣。”
献帝闻言,默然不语,回视左右,皆无人,乃低声语二人曰:“朕恐曹操日后所为,有甚于四贼焉。”后、妃大惊,帝亦长叹。良久,伏皇后乃曰:“朝中栋梁难道无一人能为陛下分忧?”
帝思之良久,乃曰:“唯董车骑耳。”董贵妃曰:“何不召家父入内告知?”献帝曰:“宫中耳目甚多,恐走漏消息,朕有一策,可保无虞。”三人乃回后宫,帝咬破食指,亲书血诏一封,诏曰:“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权臣操贼,出自阁门,滥叨辅佐之阶,实有欺罔之罪。连结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皆非朕意。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元老,朕之至亲,可念高皇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除暴于未萌,祖宗幸甚!怆惶破指,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负!建安三年十月诏。”付后、董妃泪流不止,帝乃使董贵妃亲手缝于玉带之中,贴身佩戴,又命皇后制玉带一条,掩人耳目。
旬日后,刘备灭袁术,遣使入朝报捷,群臣进贺,帝乃召曹操、董承二人上前,道:“汉室中兴,二卿居功甚伟,朕略作赏赐,以酬卿功。”乃使人进玉带一条,赐予曹操,曰:“此玉带乃皇后亲手缝制,卿可贴身佩戴,以示朕酬谢功臣之意。”又解自身所配玉带,赐予董承,曰:“此乃贵妃亲手所制,国丈可贴身佩戴,以示酬功之意。”
二人谢恩,各自领所赐玉带,当朝佩戴,时人荣之。其后又旬日,刘备获传国玉玺,又遣使入朝,奏请献帝派钦差往徐州迎回玉玺,献帝乃使刘晔为钦差正使,董承、孔融为副使,前往徐州。
注意,这三个人选可不是随便选出来的,玉玺乃人主象征,和九鼎一样是国之重器,玉玺回归中央,可以说是王朝中兴最好的象征,所以能去迎回玉玺的人,起码在朝廷中要足够的分量。刘晔,是汉室宗亲,和刘备的身份对等,派过去既有朝廷酬谢功臣的美意,有带有天子派自家人慰问的含义,再加上又是曹操的贴身谋士,各方面都满意。董承,有救驾之功,又是当今国丈,更兼出身武臣,沿途护卫钦差是理所应当,既不是身份,又显得规格隆重。孔融,是儒家嫡传,清流领袖。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文人出孔门,满朝文臣,谁能和孔北海去争?宗室、外戚加上清流,正好是当今朝廷上的三股政治势力。这个三人团,把各方面的势力都照顾到了,可谓万无一失。
朝会结束之后,董承入宫领旨,面君辞行,献帝曰:“刘玄德乃汉室宗亲,朝廷栋梁,国丈此去徐州,代朕良言抚慰,让他好生效忠朝廷,勿失朕望。国家多事之秋,国丈乃朕之股肱,自当深领朕心。贵妃思念父亲,国丈领旨后,可入后宫与贵妃相见,以慰天伦。”
董承谢恩而出,自去尚书台领旨,又入后宫与董贵妃相见。父女参见完毕,董贵妃指玉带问曰:“此莫非陛下赏赐?”董承道:“正是贵妃亲制,前日陛下亲赏,命我时常佩戴,以示荣宠。”
贵妃以手按玉带曰:“父亲乃朝廷股肱,此去徐州,勿失天子威严,定要好生抚慰忠臣。”董承会意,不敢久留,父女辞别而出。
这段戏份由于曹操的特务统治,导致几位主演潜台词太多,我解释一二。首先看献帝的台词,就算刘备的功劳再大,他也是个外藩宗室。钦差代天巡狩,更何况刘晔自己也是宗室,由他代表皇帝抚慰宗室外臣,既合情又合理,可献帝偏偏对董承说这话,其中就必有深意了。当然,也可能是年轻天子看到老丈人,一时说错了话,也未可知。但是接下来董贵妃的台词几乎和献帝唱起了双簧,一个深居后宫的妃子,怎么对朝中刚刚发生的事情如此清楚呢?肯定是皇帝事先有交待,再看董贵妃的话,什么叫“勿失天子威严,好生抚慰忠臣”?这是一个后宫妃子能对当朝重臣,一个女儿能对父亲说的么?很显然,是反话。戏演到这里,董承就算再笨,也知道那条玉带有名堂了。
也许有人会问,献帝这么反复暗示,就不怕曹操知道他勾连外藩么?我们往下看。
董承领旨出宫后,早有人将献帝及董妃所言报于曹操,操乃召众谋士商议。董昭曰:“董承颇得重用,明公不可不防。”曹操笑曰:“彼为外戚,又无兵权,现朝政在我,不足惧也。我所虑者,乃太尉杨彪。此人与袁氏交厚,朝中势力颇多,不可不除。”
董昭对曰:“朝中股肱尚多,恐未可轻动。“曹操亦道:“待时机一到,我自有计除之。”
衣带诏事件,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政治危机。穿越客陆羽正是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千载难得的机遇,才大胆提出了主动找天子要一个名分。可是也许是曹操太过分,或许是刘备的运气太好,献帝主动抛出了这个名分,并且暗示董承在外藩中寻求支持。下面就要看刘备和董承是如何勾搭上的了,这里我要啰嗦的是“衣带诏”事件中所包含的政治信息。
我们常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要用一个并不怎么好听的“挟”字呢?因为这桩政治交易从一开始就带有强迫的意味,曹操出兵迎奉天子的时候,汉献帝正处于李傕、郭汜等人的轮番追杀中,朝不保夕。曹操出兵将献帝及整个中央政府保护了起来,并且把这些人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中去,这本身就是一种武力上的威胁和震慑。像杨奉、韩衢这样手里有兵的实力派自然不会去许昌给曹操当人质,于是很快跑路,被曹操宣布为反贼,加以讨伐,这本身就是对献帝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