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日本都躲到地下去了),硫磺岛上面被美军轰炸之后的痕迹清晰可见,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大弹坑,《纽约时报》的战地记者华莱士?布莱克曼这样描写他站在“普罗威斯顿”号巡洋舰上面远眺硫磺岛的感受:“从美学角度来看,硫磺岛已经丑得不能再丑了,远远望过去,它就像是一个海上怪兽一样屹立在太平洋之上()。”
“报告将军,各特混大队的舰载机已经准备就绪,请指示。”身为第58特混舰队航空兵参谋的格里菲斯上校按照乔治的指示,要求各特混大队舰载机做好了起飞准备,等到一切就绪之后便向稳坐在“企业”号舰桥指挥室里面的乔治报告。
“命令各特混大队于6点40分起飞攻击机群。”乔治未带感情地下达了命令,这是之前美军就已经预定好的火力准备时间。
此时此刻的硫磺岛海面真可谓是樯橹如云,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布莱克曼用这样的语言形容了当时的场景,“在登陆日那天黎明,硫磺岛海面就像是纽约港最繁忙的时刻,运输舰队和3个海军陆战师都在那里,数百艘灰色的舰船组成了一个足足有7英里(大约11公里)长的半圆形,把硫磺岛给紧紧地包围住。在这个巨大的半圆形里面,海风轻拂,海浪起伏,各种各样的舰船排列有序。舰船开始逐渐靠拢,小艇开始向外开去,船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那是负责标明集结点的,而登陆艇编队就将从这些集结点出发。整个场面简直就好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但是要知道这可是需要花费300亿美元而不是300万美元的超级巨制,这一天聚集在硫磺岛海域的舰船高达800余艘,而且这还不包括那些从大船上面放下去的小艇。9点钟的时候,第一波登陆部队就要到达海滩了,但是在这之前,硫磺岛还要接受最后一次炮火的洗礼,这座只有8平方英里的弹丸小岛正等着接受我们所能够倾泻的一切炮火,而且他们在这之前已经遭受了成千上万吨炮弹轰炸。”在文章的最后,布莱克曼还套用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来作为总结:“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强大的舰队向如此之小的岛屿倾泻如此之多的炮火!”
6点40分,按照预定计划,美军火力支援编队的7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开始进行舰炮火力准备,而第58特混舰队也出动舰载机对硫磺岛进行航空火力准备。这次火力准备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因为天气晴朗,目标清晰可见,所以攻击效果还是比较理想。6点45分,9艘装备了多管火箭炮的登陆炮艇也开始向硫磺岛猛烈开火,在短短10分钟之内就向岛上倾泻了95000多枚火箭弹()。
就在火力准备的同时,第一批登陆部队8个陆战营也已经完成了换乘,海军陆战队员们沿着运输舰上面的缆绳上到了登陆艇上面。美军把登陆滩头定在硫磺岛的东海滩,从折钵山的山脚下面沿海岸向东北方向延伸,全长大约3150米,从南到北依次每隔450米就划分为一个登陆滩头,代号分别是绿一、红一、红二、黄一、黄二、蓝一、蓝二。陆战5师将在硫磺岛南端的3个滩头登陆,穿越岛的最狭窄部位,孤立或者攻占折钵山,陆战4师则在北面的4个滩头登陆,攻击千岛机场。
满载着海军陆战队员的登陆艇开始劈波斩浪地向着硫磺岛冲过去,在登陆艇的后面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把登陆艇上面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们(每艘登陆艇大约运载20人)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在登陆艇编队的身后则是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海面和空中力量:海面上,运输舰和战舰浩浩荡荡难见边际,从海岸边一直延伸到10海里之外;天空中,美军飞机正在俯冲攻击折钵山上面的日军据点,用钢铁暴雨冲刷着小日本防线的轮廓。而在登陆艇编队的前面,太平洋战争期间设计最为精巧,防守最为坚固的堡垒——硫磺岛,即将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一起接受一场血与火的浩劫洗礼。
就在第一波登陆开始之前的最后时刻,登陆艇上面的许多美军士兵仍然相信这场战役不会很艰难。来自路易斯安那州伊斯克罗斯基市年仅18岁的一等兵弗朗西斯?斯凯勒把轰炸硫磺岛看成是电影画面般的戏剧性场景,因为此时此刻的硫磺岛几乎已经完全被灰黑色的烟雾和黄白相间的炮火烟尘所彻底笼罩。斯凯勒回过头来对身旁的阿诺德?加雷特海军上士满怀希望地问道:“嘿,上士,你认为硫磺岛上面还有日本佬留下来等着我们吗?”斯凯勒一定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何等惨烈残酷的战斗,事实上除了乔治之外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想到。硫磺岛这个弹丸之地,1辆时速60公里的吉普车在短短5分钟时间之内就可以从这一头驶到另外那一头,而对于这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硫磺岛的海军陆战队员们来说,他们却用了整整1个多月的时间才从这头走到那头(关于硫磺岛登陆战役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观看《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等电影进行直观感受)。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