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军威显耀“平生据险扼要立功之所”(罗缙绅《汉寿亭侯点兵处》)。关羽曾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碑背面的“虎”字正映衬着点军坡的虎气军威。
历史上的点军
由于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点军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的历史上,点军坡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军事战役,正义的战争为点军坡史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20年代初,宜昌被北洋军阀湖北督军王占元的部队占领着,由于王占元克扣军饷,引起1920年11月和1921年6月宜昌的两次兵变,变兵对市面大肆抢劫烧杀。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政府决定发动川军“援鄂战争”,以推翻北洋军阀对湖北的统治。1921年8月川军的先遣队由川中名将刘伯承(后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率领,首先发起了对宜昌江南北洋军阀守敌的进攻。初次交火后,敌人退至点军坡一带准备死守。刘伯承命令炮兵向敌人阵地开火后,步兵开始冲锋,以猛虎下山之势强攻,将敌人赶下了点军坡,直逼江岸安安庙一带,经过激战,使敌人一个团全军覆没,取得江南之役的重大胜利。点军坡见证了这一光辉的历史。
地理也有灵感,其元气不会瞑灭。二十年后,点军坡又演绎了气壮山河的一幕。那是1940年侵华日军占领宜昌城后,还侵占江南五龙、磨基山、点军坡、翠福山一线及周边地区,与中**队对峙。1941年秋中日军队展开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受命发起对驻守宜昌日军的攻城之战。战役规模之大在宜昌历史上是空前的。10月初,中**队对宜昌长江两岸的日军进行猛烈的攻击,尤其是对点军坡及附近各山头的攻击气势凶猛。一个山头一个山头不惜代价争夺,顽强冲锋,近战肉搏,战斗场面极为惨烈。中**队有一个连为攻占点军坡右侧高地,星夜奇袭敌营,带着棉絮铺盖在电网上冲入工事内杀敌。第二天拂晓日军发现还有数十名中国官兵准备围歼时,大无畏的中**人拉响集束手榴弹,与侵略者同归于尽(资料来源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印的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点军坡下呈现出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
笔者的岳父是点军区太平村的村民,当年这次战役结束后,受派遣与其他村民连夜从点军坡下抢运回70多具中**人的尸体。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岳父拉着我到现场指点讲述那悲烈情景,让人眼望关公显威的巍巍点军坡,不禁产生对爱**人的无限崇敬。
经济社会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25万元,是2006年的2。1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超过前2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3元,比2006年增加84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比2006年增加316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2006年增长83。5%。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是2006年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家增加到33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家,年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6家。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成功批筹湖北点军工业园,园区项目不断集聚,东方微磁、芳纶蜂窝、三峡钢球、长源轴承、金钻风动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或落户。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气电缆、铝及铝制品、机械装备、电子材料、生化医药和钢琴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乐星红旗、三峡制药、红光港机、环高乐器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国内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龙腾红旗获全省著名商标。
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93亿元,是2006年的1。7倍。我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精品果园3万亩、安全菜园2万亩、景观植物5000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家。培育优质农产品8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食品认证29个、农产品出口资质认证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家。新增农业机械10235台(套)、1。5万千瓦。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王家坝、楠木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王家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4个小农水项目。农业基础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畜禽“两瘟四病”防疫率达到100%,大实蝇防治成效显著。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河道采砂、农业气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累计接待游客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9亿元。房地产开发起势良好。维多利亚港湾项目年底可完成商品房建设5万平方米。商贸物流业发展提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商业网点遍及全区各村。新建、改建农贸市场5家,江南菜市场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吉祥烟花总部、东方超市总部、弘顺汽车4s店等项目相继落户。
旅游资源
孝子岩
位于点军区十里红村境内,姜诗溪(现名卷桥河)入江口北岸,与镇川门隔江相对。岩壁长约440米,东北临长江,东南临姜诗溪,均为绝壁。最高海拔
据传,东汉时期的进士姜诗(广汉人)因仕途不顺,曾流寓宜昌,在此结庐而居。姜诗及其妻庞氏对年迈的母亲十分孝顺。一年冬天,姜诗母亲重病,郎中称要用长江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母亲。当时天寒地冻,连长江也结冰。姜诗来到江边,解开衣服趴在冰面上,想用体温化冰取鱼。就在这时,冰忽然融化,两尾红鲤跃入姜诗怀中,姜母得以康复。这就是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故事。当年姜诗一家住在这座山上,每天都要下山挑水。一日,姜诗下山挑水时,不幸落水溺死,庞氏恐母亲伤心,假称姜诗出外求学。第二天,姜宅旁突然涌出一股山泉,泉内跃出一对金鲤,自此日日不断。后来人们便把他居住的地方美其名曰”孝子岩”,把姜宅旁的那股山泉称作”甘泉”或”孝妇泉”,山下的这条溪就取名为姜诗溪了。人们还在孝子岩后修建了”姜孝子祠”(又名”甘泉寺”,群众俗称”安安庙”,就是姜诗溪对面的白房子)。山脚下的姜诗溪口俗称河口,自古以来便是连接长江右岸与宜昌城区的重要渡口。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