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据1971年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巴楚之祖便在此繁衍生息。《东湖县志》记载,汉代孝子姜诗(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的主人公)曾居住在今孝子岩旁;《湖广通志》记载,在今磨基山处,晋代炼丹家葛雅川(葛洪)在此结庐隐居,冶炼仙丹。
解放前,点军大都属原宜昌县辖区。
解放后,点军区域行政机构变动频繁。1950年8月,卷桥河西安安庙和五龙一带为两个行政村,时属宜昌市郊区人民政府。1951年,这两个行政村又隶属于原宜昌县黄洲乡。1953年,郊区政府扩大为5个乡,将原五龙、安安庙组建为安龙乡。1958年8月市郊在河西点军、艾家、安龙三个乡的基础上成立点军公社,下辖点军、艾家、紫阳三个管理区。1960年,市郊五龙、十里红两个大队组成十里红公社。1970年,范家湖、穆家店两个大队划入宜昌市与十里红公社合并,建立点军公社。1984年,点军公社改名为点军乡。1984年,联棚乡划入宜昌市。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宜昌市点军区,下设点军乡、联棚乡、朱市街街道办事处。
2000年,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乡:朱市街道、点军乡、联棚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8612人,其中:朱市街街道13711人、点军乡21656人、联棚乡13245人。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8号):将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
2002年,为适应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宜昌城市建设与发展,点军区撤销点军乡、设立点军街道办事处。
下辖区划及人口数据
截止2004年底数据
2004年底,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6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05175人。
点军街道 办事处驻卷桥河,人口29544人,面积63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朱市街、谭家河、红光、张家坝、牛扎坪、巴王店、紫阳、五龙、塘上、李家河、范家湖。
桥边镇 镇政府驻桥边村,人口28000人,面积13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广化寺、黄家棚、李家湾、桥边、白马溪、韩家坝、六里河、双堰口、朱家坪、上峰尖、偏岩、石堰、太平、天王寺、新村。
艾家镇 镇政府驻刘家村,人口8848人,面积66。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大栗树、柳林、艾家、刘家、桥河、七星。
联棚乡 乡政府驻联棚村,人口13899人,面积90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联棚、楠木溪、双溪、福安、长岭、泉水。
土城乡 乡政府驻土城村,人口24884人,面积17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土城、李家坝、安子溪、车溪、穿心店、茅家店、黄家岭、三岔口、花栗树、三涧溪、高岩、望洲坪、席家淌、落步埫。
** 以上区划名录、面积、人口数据根据“湖北地名网”资料整理,截止2004年底 **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数据
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共有6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
点军街道 办事处驻卷桥河,人口29544人,面积63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朱市街、谭家河、红光、张家坝、牛扎坪、巴王店、紫阳、五龙、塘上、李家河、范家湖。
桥边镇 镇政府驻桥边村,人口28000人,面积13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广化寺、桥边、黄家棚、李家湾、白马溪、韩家坝、六里河、双堰口、朱家坪、上峰尖、偏岩、石堰、太平、天王寺、新村。
艾家镇 镇政府驻刘家村,人口8848人,面积66。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大栗树、刘家、柳林、艾家、桥河、七星。
联棚乡 乡政府驻联棚村,人口13899人,面积90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联棚、楠木溪、双溪、福安、长岭、泉水。
土城乡 乡政府驻土城村,人口24884人,面积17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土城、李家坝、安子溪、车溪、穿心店、茅家店、黄家岭、三岔口、花栗树、三涧溪、高岩、望洲坪、席家淌、落步埫。
点军的来源
宜昌市点军区的由来,源于宜昌古城长江对岸的点军坡。过江到卷桥河岸边的孝子岩下,便是通往长阳、恩施至重庆、四川的大道,解放后经过改造修整定名为318国道。这条山间大道,距长江边一公里所遇第一高坡就是点军坡。坡顶为大道辟开了一道口子,坡不算太陡,道不算太长,笔者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骑自行车多次尝试过登坡有体验,觉得无论古代骑马、现代骑自行车要想登上坡顶并不容易。此坡号称“宜昌第一坡”。
这不仅是地理上,也是人文上的认定。由于这山坡在宜昌城南岸如同一道城墙横卧在那里,因而此山岭名为城墙岭。据考证,坡上原有一硕大的石牌,多年来未见踪影。笔者的好友陈补于1980年参与普查地名时发现该牌的碑额、碑身和碑座散落于田间,众人便将三碑块运至城墙岭点军坡顶上,拼装竖立于大道旁,供路人观瞻鉴赏。到新世纪此碑又移至坡下亭园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该碑通高2。4米,宽1。15米,由清末宜昌镇总兵(武官衔四品)罗缙绅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立并书,正面题为“汉寿亭侯点兵处”七个大字,并有数行文字叙述清乾隆年间宜昌镇总兵陈纶曾在此地为汉寿亭侯点兵立过碑。一百多年后被后人称颂为对文物保护作出过贡献的罗缙绅见该碑已是 “半蚀风霜”,于是立下这块新碑。碑的背面整面镌有一个大“虎”字,行草遒劲,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此碑又称为“虎字碑”。
“汉寿亭侯”是三国时期汉献帝对武将关羽的封号。有“忠义”之称的关羽在现今宜昌地域境内的活动有数处遗址,当阳和远安有关羽兵败“走麦城”、被俘“回马坡”和断头葬身关陵及“汉寿亭侯墓”,均是关羽最终献身的纪念地,而唯独点军坡上的这块碑纪念的是关羽驻守荆州时在此点军练兵的不凡经历,是他戎马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