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民工的五彩生活(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节第(4/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西与巴东毗邻,南接秭归,北抵神农架林区,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4公里,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占全国的0。24‰。兴山的地貌区划属秦岭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多山间台地,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580座,最高点位于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主峰,海拔最低点位于与秭归接壤处的游家河,海拔垂直高差达全县地貌可划为三种类型:一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沟河谷低山区。该区面积35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由香溪河、凉台河两大水系控制最低部位。地表由紫砂页岩、泥质岩及灰岩组成,两岸山陡坡急,但在沿河两岸相继出现夫子岩、建阳平、南阳河、平邑口、高阳镇等大小不等的河谷小盆地。二是海拔800至1200米之间岩溶剥蚀中山区。该区面积575

    。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表由白云岩、硅质岩、灰岩、砂岩等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山顶浑圆,河谷纵横,溪沟由北向南深切。三是海拔1200米以上的缓坡、平淌高山区。该区面积139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表由元古界灰岩、泥质岩以及变质混合岩组成,区内山峰复峦,山脊众多,形成溶蚀洼地、溶洞、落水坑、伏流、石林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兴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冷暖多变,雨水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阴雨;冬季多雨雪、早霜。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这种特殊的气候特征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故有“山上皑皑霜雪,山下桃红李白”之说。兴山年平均气温在15。3c左右,年际间气温变化不明显。极端最高气温为极端最低气温为-9。3 c。年平均无霜期,低山272天,半高山215天,高山163天。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99千卡/平方厘米,季节分配为夏多冬少,4至9月总辐射量为6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4。7%。平均日照时数为1682。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8%。年平均降水量为900至1200毫米,绝对降水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差异大,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山,夏季多于秋冬春季。

    古夫镇、昭君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

    蒸蒸日上的昭君故里。

    旧为楚始封地,旧治高阳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因县治兴起于群山,故名兴山。南北朝周置长宁县(兴山,秭归皆隶长宁)。隋开皇元年(581)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属秭归),唐武德三年(620)分秭归置兴山,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兴山入秭归。明正统七年(1442)兴山并入巴东县,成化七年(1471)复置兴山县至今。 1949年,建立兴山县政府,先后隶属宜昌专区、宜昌地区和宜昌市。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161号)同意兴山县政府驻地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

    1997年,兴山县面积2316平方千米,人口辖7个镇、6个乡:古夫镇、高阳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县政府驻高阳镇。

    兴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兴山这块土地上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周历王时(公元前857-842年),熊绎后裔,熊挚封至兴山,筑高阳城。秦、汉属南郡秭归,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县”。历时1743年。

    西汉时期,王昭君自愿请嫁匈奴,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的安宁作出重要贡献,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来亨率众在这里坚持斗争13年,在辛亥革命中,有兴山籍首义志士高尚志、孙绍箕、陈广安、贾也洪、邢予文等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即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巴兴归苏区,是贺龙领导的湘鄂根据地之一,1928年建立了兴山县委员会。在抗日战争中,兴山是保卫重庆的正面战场,兴山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8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兴山,从此,兴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兴山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土特产品,山下有丰富的矿产,山间河流蕴藏有充足的水能、山水林结合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水电、矿产、林特、旅游四大优势资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念自己的山水经,走自己的开发路,确立了“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换届不换思想,换帅不换做法,咬定发展不放松。到了9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为“水电交通先行,矿产加工振兴,旅游流通突破,高效多经富民”的新内涵,颇具特色的“兴山之路”越走越宽广。全县水电建设再次掀起**,到

    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兴山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兴山县始建于公元 260年,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她位于三峡大坝库区坝首,东临宜昌,西连巴东,南接屈原故里,北枕神农架。区位优势独特,水陆交通方便,209国道和宜秭省道贯通东西。三峡大坝的蓄水,使兴山的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并给兴山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原来从陆路需3小时现缩短为1个半小时。大坝蓄水后,进出兴山的旅游交通的安全快捷和舒适性有显著提高,真正符合“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现代旅游交通要求。

    兴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境内群峰竞秀,万木争荣,溪流纵横,碧绿多姿。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其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以丰满的主题形象、鲜明的区域特色而成为兴山县乃至宜昌市的“名片”。旅游资源是兴山县的四大优势资源之一(水电、矿山、林果特、旅游)。主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