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位夫人在西次间吃茶,齐齐站起来迎接。
本来,三夫人对这些事不上心,可老太太好歹是她名义上的婆婆。出远门归来,请安的礼数不能少了。自打她女儿出嫁后,老太太索性免了她的例行请安,她也不客气,每日在屋里吃斋念佛,难得出来,除非是大节庆。
时日一长,众人几乎忘了她。
她今儿穿了一件银白底子梅竹菊纹样印花缎面对襟长褙子。打扮得很素淡。行礼后,上前扶老太太坐下。
她比老太太长三岁,面相更是显老。两人这样,看着很是怪异。
可能老太太自己也不习惯,笑容有几分僵硬,命她快去坐。
众人告座,二夫人领头慰问老太太一路辛苦,不提传言之事。她有儿子在官场,有什么事自可以问儿子,或者她娘家是定国将军冯府,女儿又嫁给了成国公叔叔的孙子,打听的路子多了。没必要来找老太太。
而且,老太太会告诉她吗?
“……咱们几家是先回来的,还有些要守过了七七。”老太太叙述着葬仪之事。
听她们有一句没一句唠叨,四夫人却是急得不可,打断了二夫人的话,直接问道:“老太太。听说发生了一件大事,不知是不是真的?”
城里的传言越演越烈,说得头头是道,朝廷也未出来辟谣。当然,老太太回来,她们可以肯定邵家大概是不会受连累的,甚至会得不少赏赐,但对这样的事儿,不好奇是不可能的。
老太太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叹了口气。
半晌才道:“想必你们已经听说了……那是外头的谣言,咱们什么人,岂能随意听信那些乡野小民乱议朝政。宫里好好的,贵太妃的丧事照常进行……总之,我是没觉得有何异样……”
事情该如何昭告天下,上头自有他们的意思。这个时候胡乱议论,回头惹恼了上头,因此获罪亦是有可能的。
何况,对于事情真相,老太太真是不大清楚。
有人说五皇子谋反了,打着为二皇子伸冤的旗号;有人说先皇显灵,怒斥五皇子危害江山社稷;还有人说康亲王伤心贵太妃之死,哭得昏了过去……传闻无数,真假不知。
老太太只知道,那日半夜,外面忽然乱哄哄的,她们起来看,只见皇陵附近火光冲天,喊声震地。
女眷们吓得不行,遍寻邵槿不见,一夜围在一起不敢睡。
好在无论外头怎生吵闹喧哗,倒是不曾影响到里头。待到天亮,邵槿依旧不回,老太太欲要遣人去打听一二,才发现她们住的地方已被人包围了,压根出不去……
邵槿到第二日才见到人影。
老太太问他,他推说圣上传他,转了个圈就走了。
过了两日,风声渐渐平息,邵槿让邵桢带人先护送她们回来。
老太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五皇子……不好了。五皇子有没有策划那些事情,她不能确定,但她猜测,五皇子这些年被圈禁,没有那么安分,许多从前追随二皇子的朝臣,有一半应该聚拢到了他麾下。
当年她还没出阁,朝中事情了解不多,却也清楚与二皇子最交好的是四皇子,余下就是五皇子、康亲王了。
先皇南巡,太子监国,二皇子趁机谋反……太子被刺,东宫遭血洗……后来,先皇回宫,各路人马勤王,二皇子、四皇子获罪而死。
今上是先太子的嫡亲胞弟,数年后立为太子,继位之后一直特别防备着康亲王、五皇子几个兄弟,甚至找借口圈禁了五皇子。这一次。五皇子估计是彻底倒了,而那些曾追随过二皇子、五皇子的人,一个个会被慢慢收拾掉。
老太太再次揪紧了心,不知兄长的事料理得如何了。可不能在这结果眼上被抖出来啊……闹个不好,抄家灭族。
老太太拽紧了衣角。
四夫人差点被噎死,想不到老太太的口风和齐悦瓷一样紧,全说些没营养的话。
斜月挑帘进来:“老太太,八夫人来了。”
随着她说话,齐悦瓷跟在后面进来,与众人行了礼。
四夫人狠狠瞪了她一眼。要不是当着众人的面,她真想上去撕掉她那时刻微笑的脸。若不是她进门,这国公夫人的位置就是自己侄女儿的了……四夫人不认为以自家的地位配不上国公爷,相反,她的侄女闭月羞花,是当地知名的美女才女,只要国公爷见了,一定会同意这门婚事的。
真真是可惜了。
好容易兄长那边准备好。送侄女入京,还没机会制造二人见面呢,谁知来个圣旨赐婚。把她苦心筹划了许久的计划全给泡汤了。
侄女很是哭了一场,自己无法,只好再遣人送她回去,又连连向兄嫂致歉。时至今日,兄嫂还埋怨她办事不牢靠呢。
“……你来得正好,我才想说今儿人齐全,咱们一家子一起吃个饭呢……左右是自家人,又不吃酒,没什么打紧。”老太太笑容有些勉强。
众人岂会看不出来,纷纷借故推了。
齐悦瓷凑趣道:“既然老太太有兴致。不如等春暖花开了,咱们再聚。”
老太太忙笑赞好。
七夫人忽地说道:“不瞒老太太,孩子们都大了,我们那个院子原小了点,如今住着时常腾挪不开……那日我经过时看见,咱们这边以前三爷的院子倒是空着……”
她没把话说完。只顾笑着看老太太和三夫人。
那个院子在九爷的院子旁边,是三爷未娶亲时住过的,三夫人进门后两人搬到了现在三夫人住的那里。是以,她说的那个院子,已经闲置了十来年。
七夫人是打定主意不随六夫人回安康了,三老太爷的信,被她甩到了一旁。
既然要留下,自然得先暗示众人一番。她的话,正是表明了自家不走的意思,倘若很快会离开,便不会嫌院子小……他们是要长住下去了。
第二,因七爷是庶出,分住所时只分到了一个前后两进的小院。
七夫人生了一子一女,七爷一个通房又生了一个女儿。统共五间正房,六间厢房,住着的确是显得挤了些。
七夫人思量着,儿子今年十二,再过两年就说亲娶媳妇了,回头住哪儿好?他们那里,约定俗成归三老太爷的,还有两个不大的小院空着,她又看不上。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